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皖农环函[2017]642号)

更新时间:2017-07-12 点击:1328

发布单位: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发布日期: 2017-07-10
失效/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皖农环函[2017]642号
实施日期:
状       态: 现行
备       注:

各市农委,广德县、宿松县农委:

    现将《关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实施方案,强化责任落实,有力有序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2017年7月10日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根据《农业部关于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的通知》(农办发[2017]6号)和《安徽省绿色发展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组织实施绿色发展行动。

    ——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防控。2017年底前完成禁养区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的关闭搬迁工作。到2020年,规模畜禽养殖场布局更加合理,农牧结合型畜禽养殖业比重明显提高,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80%以上,基本解决规模养殖场污染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

    ——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取得实效。力争用3-5年时间,初步建立起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组织方式和政策体系,集成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生产技术模式,构建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长效机制。到2020年,果菜茶优势产区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果菜茶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园区)化肥用量减少50%以上。在果菜茶优势产区加快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创建一批地方特色突出、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品质指标大幅提高,10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业标准。果园、茶园、菜地土壤贫瘠化、酸化、次生盐渍化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到2020年,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0%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建成一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区(县)。

    ——农业生物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稳量增收、减船转产,逐步推进长江流域全面禁捕,率先在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禁捕,修复沿江近海渔业生态环境。力争到2020年,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衰退、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水生生物资源得到恢复性增长。

    二、重点任务

    (一)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

    1.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攻关。开展种养结合机制创新试点示范,新建养殖场要按照养殖数量配套相应比例的农田,就近就地消化吸纳粪污;鼓励已建养殖场配置与粪污产生量相匹配的农业用地;着力培育专业畜禽粪污处理及资源化综合利用企业,面向中小畜禽养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实施畜禽粪污综合养分管理计划,解决粪污肥料化、粪污贮存和农田施用等关键技术点,通过粪便堆肥化处理、沼液化处理,促进畜禽粪便农家肥的科学利用,形成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

    2.开展整县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按照自愿参加、示范先行、整合资源、整县推进的原则,在部分市、县先行推进整县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遵循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发展思路,以种养结合、有机肥生产、清洁回收、发酵床养殖四种模式推广应用为重点,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努力实现县域内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养殖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有机融合,促进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争取1个市、20个县实现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3.开展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在污染严重的规模化生猪、奶牛、肉牛养殖场和养殖密集区,按照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思路,建设一批畜禽粪污原地收集储存转运、固体粪便集中堆肥或能源化利用、污水高效生物处理等设施和有机肥加工厂。积极推广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模式,以县为单位建设一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示范点、养殖密集区畜禽粪污处理和有机肥生产设施。到2020年,按照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要求,重点建设规模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300个。

    (二)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

    1.提升种植与养殖结合水平。综合考虑土地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果菜茶种植规模和畜禽养殖规模,引导农民利用畜禽粪便等畜禽养殖废弃物积造施用有机肥、加工施用商品有机肥,就地就近利用好畜禽粪便等有机肥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2.提升有机肥施用技术与配套设施水平。集成推广堆肥还田、商品有机肥施用、沼渣沼液还田、种植绿肥还田、自然生草覆盖等技术模式,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在果菜茶产地及周边,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堆沤和沼渣沼液无害化处理、输送及施用等设施,配套果菜茶生产的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化等设施,应用设施环境调控及物联网设备,提高有机肥施用和作物生产管理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3.提升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创建水平。加快制定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推进设施标准化、生产过程标准化、投入品管理标准化,实现良好农业规范。以此为基础,创响一批地方特色突出、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精准脱贫。

    4.提升主体培育与绿色产品供给水平。制定支持有机肥生产施用的用地、用电、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优先扶持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等专业从事有机肥生产的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施用有机肥,打造一批绿色优质果菜茶生产基地(园区),增加中高端供给,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三)秸秆综合利用行动

    1.不断优化还田利用体系。一是改进还田方式。针对农作物品种和耕作模式,科学采用粉碎还田、深翻深耕轮作等方式,提高耕地质量。全省完成秸秆机械化还田6000万亩。二是提升还田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秸秆还田适用机械装备。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县和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县为重点,稳步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皖北地区每县建立2000亩以上示范片2个。三是推广还田配套技术。在小麦茬玉米主产区加快推广应用麦茬玉米免耕直播技术,鼓励购置免耕直播复式作业机械等。

    2.继续支持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利用。全省养殖重点地区要结合肉牛、奶牛、肉羊产业发展,大力推广秸秆青贮、黄贮、氨化、微生物发酵技术。今年皖北各市率先开展秸秆收贮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试点;实施以食用菌栽培为重点的秸秆基料化利用,重点推广平菇、双孢蘑菇、草菇、秀珍菇、大球盖菇等能够充分消耗农作物秸秆的种植模式。

    3.积极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一是积极推进以秸秆为原料的沼气工程。2017年全省各市至少开工建设一处大中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二是积极推进户用沼气池改造,大力推广秸秆制沼气技术,构建秸秆-沼气-沼肥还田等农业循环利用模式;三是积极推进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今年全省建设159处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点,并配套推广15900台生物质户用气化炉。

    (四)农膜回收行动

    1.开展专题调研和定位监测。组织开展残膜资源化利用与农田农药包装物无害化处理模式专题调研,总结我省残膜资源化利用与农田农药包装物无害化处理模式。继续开展监测工作,在怀宁县、和县、金安区、裕安区、淮南市、舒城县、滁州市、宿松县、宣城市、巢湖市等地设立地膜残留长期定位监测点10个,对地膜厚度、地膜材质、覆膜方式、回收方式、地膜残留状况等进行监测。

    2.加强监督管理和宣传引导。配合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格查处销售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地膜,从源头控制和减少“白色污染”;进一步加强《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社会对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利用重要性的认识,调动各方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3.推广农膜科学使用和回收技术。积极推广使用厚度0.01毫米以上的地膜,鼓励使用可降解环保型地膜;开展试点示范,示范推广适时揭膜、机械拾膜等科学使用地膜技术;加强具有整地和废旧地膜回收功能的复合机械研发,减少作业工序,降低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到2020年,推广到30%的产粮(油)大县和所有蔬菜产业重点县。

    4.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探索构建由政府、农民、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农田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体系,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行动等,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站(点);结合地膜补贴,开展以旧换新工作;建立乡村物业管理站,建设田间垃圾收集设施,对废旧农膜进行定点堆放、定期处理。利用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金,形成以农民交售为主导,企业和社会人员广泛参与的回收体系。探索清洁生产设备升级换代、加工企业提质增效途径。力争到2020年,全省当季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五)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

    1.分批做好禁捕工作。打好共抓长江流域大保护硬仗, 继续实施禁渔区和禁渔期制度,探索长江流域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推进渔民“退捕上岸”,逐步压减捕捞强度,推动长江全面禁渔。开展专项执法行动,继续清理整治“绝户网”和涉渔“三无”船舶。

    2.发展健康养殖。发展池塘标准化健康养殖,推进池塘标准化升级改造。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加快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等环保高产技术的示范推广,推动水产养殖减量增效,提升池塘养殖业环保能力。抓紧推进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修工作。加强养殖投入品监管,强化生产环节管控,进一步提升水产养殖业环保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3.保障渔业生态安全。一是扩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年增殖放流各类经济水产苗种和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幼体,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增加水体生产力。二是加强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完善保护区功能体系,推进江豚迁地保护工作。加强保护区建设,启动中华鲟、江豚拯救 行动计划,新建一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力争到2020年,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衰退、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水生生物资源得到恢复性增长。

    4.加强监测网络体系建设。以主要河流和湖库为重点,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省级、市级和重点县三级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推广新型监测技术,建设预警监测评价、开发与应用服务技术平台,为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和重大生态灾害的应急处置提供支撑。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把绿色发展行动作为当前重要的工作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调配工作力量,健全组织架构,建立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发展目标,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工作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

    (二)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整合现有涉及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主要任务方面的政策措施,统筹用好用活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研究出台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的政策措施。

    (三)加强技术指导。组织专家制定相关行动实施的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好关键技术。结合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开展产学研协作攻关,研发推广一批生产施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集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易操作的技术模式。

    (四)抓好典型示范。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打造高标准的示范样板,充分发挥样板的示范带动效应,加强技术培训和观摩,利用电视、宣传资料、技术咨询、田间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技术要点,规范技术操作。

    (五)强化监督监测。科学布置监测网点,全过程跟踪数据变化,建立目标考核机制,适时开展第三方评估,科学评价行动实施效果。全面提高监测的规范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水平,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声明:

① 本网站所有原创/整理的文章、图表、数据、资料,版权均为食安通(www.eshian.com)所有,如需转载,须注明“来源:食安通(www.eshian.com)”,

② 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媒体的文章、图表等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需保留 “来源:XXX” (非食安通)。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6219-9800

同类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