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开征求《贵州省农作物种子条例(草案)》修改意见的通知

来源: 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更新时间:2019-04-12 点击:1075

发布单位: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发布日期: 2019-04-11
失效/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实施日期:
状       态:  
备       注:征求意见截止日期:2019年5月11日。

  为了加强农作物种子管理,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保证种子质量,维护农作物品种选育者、种子生产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现代种业发展,省人大常委会拟重新制定《贵州省农作物种子条例(草案)》。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将提请今年5月份的常委会会议对《贵州省农作物种子条例(草案)》 进行初次审议,现将《贵州省农作物种子条例(草案)》 征求意见稿公布,公开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欢迎全省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积极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为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好该条例提供参考。

  修改意见和建议请于2019年5月11日前以传真、电子邮件、信函等方式提出。

  联系地址: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办公室

  邮政编码:550004

  联系电话:0851—86890197(传真)

  电子邮箱:gzsrdnwbgs@sina.com

  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2019年4月11日

  贵州省农作物种子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种质资源保护

  第三章 品种选育、审定、登记、认定

  第四章 种子生产经营

  第五章 种子监督管理

  第六章 扶持与服务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作物种子管理,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保证种子质量,维护农作物品种选育者、种子生产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现代种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和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作物种子,是指农作物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叶、花等。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作物种子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种子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专业人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作物种子工作,其所属种子管理机构依法开展具体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农作物种子监督、管理与服务工作。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现代种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将现代种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推广、种子生产与基地建设、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南繁建设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种子储备、监督、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种子储备制度,主要用于发生灾害时的生产需要及余缺调剂,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省人民政府负责主要农作物种子和本省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农作物种子储备,市、州人民政府负责当地特色优势农作物种子储备。储备的种子应当定期检验和更新。

  第七条 省、市、州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南繁建设和管理,根据国家南繁工作方针和发展规划制定南繁发展规划,农业农村、发展改革、财政、水利、科技等有关部门应当共同促进南繁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扶持地方特色优势农作物种子产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生产、更新、推广工作。

  对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推广,南繁科研育种等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及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种质资源保护

  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创新、利用和管理,负责组织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整理、鉴定、登记、保存、交流和利用等工作,定期向社会公布本省重点保护和可供利用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目录。

  第十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地,重点保护下列种质资源:

  (一)列入国家和省重点保护名录的农作物天然种质资源;

  (二)珍稀、濒危和本省特有的农作物种质资源;

  (三)具有特色优势或特殊价值的农作物种质资源;

  (四)其他需要保护的农作物种质资源。

  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在种质资源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地设立保护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或擅自移动保护标志。

  占用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地的,需经原设立机关同意。

  第十一条 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地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采集、采伐天然种质资源;

  (二)擅自引进外来物种;

  (三)倾倒、堆置垃圾或者其他有毒有害废弃物、排放废气污水;

  (四)露天采矿、挖砂、取土;

  (五)开垦、放牧、烧荒;

  (六)其他破坏农作物种质资源的行为。

  第十二条 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地的种质资源属公共资源,依法开放利用。

  鼓励科研育种机构、种子企业对收集保护的种质资源开展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开发等方面的利用工作。

  第十三条 农作物种质资源依法受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破坏。

  禁止采集或者采伐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农作物天然种质资源。因科研等特殊情况需要采集或者采伐的,应当经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批准。

  经批准采集或者采伐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采集或者采伐者应当将利用情况报告省种子管理机构。省种子管理机构对涉及内容需要保密的,应当予以保密。

  第三章 品种选育、审定、登记、认定

  第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及其农业农村、科技、教育等有关部门应当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点开展育种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研究,以及农作物品种选育等公益性研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种子企业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鼓励种子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构建技术研发平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作物种业创新体系。

  第十五条 主要农作物品种在推广前,应当通过审定。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设立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承担省级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审定工作。

  申请审定的农作物品种应当符合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要求。审定通过的农作物品种,由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颁发审定证书,并由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发布公告。

  审定未通过的农作物品种,申请人有异议的,可以向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申请复审。

  第十六条 在本省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核同意撤销审定,由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发布公告,停止推广、销售:

  (一)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可克服严重缺陷的;

  (二)种性严重退化或者失去生产利用价值的;

  (三)未按要求提供品种标准样品或者标准样品不真实的;

  (四)以欺骗、伪造试验数据等不正当方式通过审定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撤销审定的情形。

  第十七条 属于同一适宜生态区的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到本省的,引种者应当报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备案。

  引种者应当按照区域试验要求,在拟引种区域开展不少于一年的适应性、抗病性试验,引种品种抗病性指标应当达到本省品种审定相关标准。

  引种者对引种品种的真实性、适应性负责。

  第十八条 在本省引种备案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有下列情形之一,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核不宜推广种植的,由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发布公告并禁止销售:

  (一)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可克服严重缺陷的;

  (二)种性严重退化或者失去生产利用价值的;

  (三)与标准样品不符的;

  (四)以欺骗、伪造试验数据等不正当方式备案的;

  (五)被原品种审定机构撤销审定的;

  (六)其他依法不宜推广种植的情形。

  第十九条 列入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公布的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的品种,在推广前应当登记。未经登记,不得推广,不得以登记品种的名义销售。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按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未列入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公布的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的品种,按照自愿原则,品种选育者可以向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申请认定,由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按照认定结果发布公告。认定的具体工作由其所属种子管理机构承担。申请认定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表;

  (二)品种特性、育种过程等的说明材料;

  (三)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适应性、抗病性测试报告;

  (四)符合国家要求的转基因测试报告;

  (五)种子、植株及果实等实物彩色照片;

  (六)品种权人的书面同意材料;

  (七)品种、申请材料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承诺书。

  第四章 种子生产经营

  第二十一条 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

  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按照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取得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生产经营种子;

  (二)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三)未按照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经营种子;

  (四)伪造、变造、买卖、租借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种子生产经营者不需要办理生产经营许可证,但应当接受当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一)只从事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的;

  (二)农民个人自繁自用的常规种子有剩余,在当地集贸市场上出售、串换的;

  (三)种子生产经营者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载明的有效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

  (四)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的;

  (五)受具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生产经营者以书面委托生产、代销其种子的;

  前款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情形,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者应当向当地县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种子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和保存包括种子来源、产地、数量、质量、销售去向、销售日期和有关责任人员等内容的生产经营档案,保证可追溯。种子生产经营档案的具体载明事项和保存期限按照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或者受具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书面委托代销其种子的,应当向购种者出示备案证明,出具有效凭证,并建立种子经营台账,如实记录销售种子的品种名称、采购来源、销售时间、销售数量、销售对象、种子来源和种子去向等事项,保证可追溯。

  禁止将不再分装包装的种子拆包销售或者再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代销种子。

  第二十六条 销售的种子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附有标签和使用说明。标签和使用说明标注的内容应当与销售的种子相符。种子生产经营者对标注内容的真实性和种子质量负责。

  第二十七条 种子生产基地应当具备与种子生产相适应的生产条件和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隔离条件,具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以及技术人员。种子生产基地内不得种植影响基地制种的其他同类农作物。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不得推广、销售:

  (一)应当审定的农作物品种未经审定的;

  (二)通过审定或者引种备案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不在适宜种植区域内的;

  (三)经省级以上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公告撤销审定的;

  (四)其他依法不得推广、销售的。

  第二十九条 农作物种子广告的内容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主要性状描述等应当与审定、引种备案、登记、认定公告的内容一致,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第三十条 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交易农作物种子的,经营者应当取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或者依法备案,建立和保护种子生产经营档案,向购种者出具纸质发票或者电子发票等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保证可追溯。

  电子商务平台应当对平台内经营者身份、联系方式、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或者销售备案文件等信息进行核验、登记,建立登记档案。

  第三十一条 种子使用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购买种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第三十二条 种子使用者因种子质量问题或者因种子的标签和使用说明标注的内容不真实遭受损失的,种子使用者可以向出售种子的经营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要求赔偿。赔偿范围包括购种价款、可得利益损失和其他损失。

  第五章 种子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查。市、州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健全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机构,配备符合现代种业发展需求的装备和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依法履行种子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检查;

  (二)对种子进行取样测试、试验或者检验;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生产经营档案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违法生产经营的种子,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及运输工具等;

  (五)查封违法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时,当事人应当协助、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三十五条 禁止生产经营假种子、劣种子。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依法打击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的违法行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当地产业发展情况,确定需要跟踪评价的农作物品种,对其安全性、适应性、抗病性等进行跟踪评价并适时向社会发布公告,具体工作由其所属种子管理机构承担。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加强对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的监督管理。

  从事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使用和进口、出口活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 农作物种子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管理,维护成员合法权益,为成员和行业发展提供信息交流、技术培训、市场营销和咨询等服务。引导、促进行业依法诚信经营,建立行业内诚信监督体系。

  第三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推进种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种子生产经营者诚信和失信信息进行归集和动态管理。对守信种子生产经营者依法进行激励,对失信种子生产经营者依法予以惩戒。

  第四十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种业大数据和种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对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和品种信息进行收集、保存、整理,实现信息共享和利用。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种子质量监督举报机制,公开投诉举报渠道与方式,接受社会的监督。

  第六章 扶持与服务

  第四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完善扶持现代种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对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品种选育及品种权保护、品种示范推广等给予政策支持。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之间开展种子生产经营合作,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连结机制,促进农户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第四十四条 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为种子生产经营和收储提供信贷支持。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保险机构开展种子生产保险,保障种子生产企业、农民的利益。

  第四十六条 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种业科研人员到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省级农业农村、科技、财政、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应当健全种业科研人员评价和培养引进考核制度,明确种业科研成果权益,促进成果转化。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分区域、分作物建立优势种子科研和生产基地,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改善基地基础设施,推进基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建设。

  鼓励并支持单位和个人建立稳定的种子科研和生产基地。

  对种子科研和生产基地实行严格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基地或者随意改变基地用途。

  第四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所属种子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生态类型,按照相关规划建立长期稳定的品种测试基地。

  对品种测试基地实行严格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基地或者随意改变基地用途。

  第四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南繁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省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设立省级南繁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省级南繁发展规划,指导南繁单位和个人进行科研项目和资金申报、种子检疫申报及调运,办理南繁登记备案,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转基因监管等工作。

  第五十条 市、州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本地区南繁发展规划,明确相应南繁管理机构,加强南繁基地建设,保障南繁工作开展。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三款规定,破坏或者擅自移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地保护标志的,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可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五项规定,擅自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种质资源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地内采集农作物种质资源和引进外来物种,开垦、放牧、烧荒等行为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种质资源和违法所得,并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三项规定,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种质资源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地内倾倒、堆置垃圾或者其他有毒有害废弃物、排放废气污水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和个人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四项规定,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种质资源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地内采矿、挖砂、取土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侵占、破坏农作物种质资源,擅自采集或者采伐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天然种质资源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种质资源和违法所得,并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销售经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公告不宜推广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和种子,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对应当登记未经登记的农作物品种进行推广,或者以登记品种的名义进行销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和种子,并处2万元以上20万以下罚款。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未依法办理或者违法取得、使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和种子;违法生产经营的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3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二十四条、二十六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一)种子生产经营者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或者受委托生产、代销种子,未按规定备案的;

  (二)未按规定建立、保存种子生产经营档案的;

  (三)销售的种子没有使用说明或者标签内容不符合规定的。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出向购种者示备案证明销售种子的;

  (二)未出向购种者具有效凭证的;

  (三)未建立种子经营台账的;

  (四)再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代销种子的;

  (五)对不再分装的种子拆包销售的。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项规定,对通过审定但不在适宜种植区域内的农作物品种进行推广、销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和种子,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未履行核验、登记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得到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一条 县级以上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所属种子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照其规定给予处罚。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三条 本条例所称农作物,包括粮食、棉花、油料、麻类、糖料、蔬菜、果树(核桃、板栗等干果除外)、茶树、花卉(野生珍贵花卉除外)、桑树、烟草、中药材、饲草类、绿肥、食用菌等作物以及橡胶等热带作物。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所称南繁,是指利用我国海南省南部地区冬季特有的光温资源,缩短育种年限,加快繁育进程,开展农作物种子科研育种及加代、种植鉴定和种子生产等活动。

  第六十五条 本条例所称转基因农作物种子,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并用于农业生产的种子。

  第六十六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2002年9月29日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声明:

① 本网站所有原创/整理的文章、图表、数据、资料,版权均为食安通(www.eshian.com)所有,如需转载,须注明“来源:食安通(www.eshian.com)”,

② 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媒体的文章、图表等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需保留 “来源:XXX” (非食安通)。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6219-9800

同类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