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市场监管委关于印发天津市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 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 更新时间:2021-04-14 点击:1297

发布单位: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 2021-04-09
失效/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实施日期:
状       态:  
备       注:

 

药监局,市知识产权局,各区局,机关各处室和各直属单位,各有关单位:

  《天津市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已经市市场监管委党组第16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21年4月9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天津市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doc

  天津市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

 

  质量基础设施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是经济社会秩序建构的基础性工具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天津市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对于推动天津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一、建设基础

  (一)建设现状

  “十三五”以来,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天津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一基地三区”定位,大力实施“质量立市”战略,不断强化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和能力建设,全市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质量技术供给环境持续向好。

  一是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全市建有各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555项,部门最高计量标准277项,企事业最高计量标准605项,量传溯源体系持续完善,保证了全市单位制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标准化工作改革不断深化,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标准化体系基本建立,政府主导制定和市场自主制定标准逐步协调配套,全市累计主导或参与研制国际标准27项,国家标准4026项,行业标准5217项,发布地方标准924项,团体标准88项,19个国际级和 44个国家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落户天津。全市现有检验检测机构超过600家,覆盖门天津市类齐全,年收入超过80亿元,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机构互为补充,结构日益合理,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

  二是质量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加快推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全市计量标准体系加快建设。天津市首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启动建设,大力值、声学、空气动力学、高压等一批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高端计量实验室建成并投入应用,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标准化+”行动深入实施,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提升明显,发布全国首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地方标准,115家企业参与“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发布对标结果229个,静海区、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清区、宁河区、东丽区成为全国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城市(区域)。组织成立天津市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院,食品安全检测能力显著提升,国家节能环保计量仪器仪表质检中心(天津)、天津市特种设备事故应急调查处理中心电梯应急处置平台顺利建成,国家特种设备焊接材料质检中心(天津)建设稳步推进,汽车检测能力全国领先。正式发布“天津品牌指数”,重点工业品、消费品质量监督抽查和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全面加强,制造业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医疗器械领域发布国家和行业标准217项,占全国医疗器械标准数量的13.9%,在外科植入物和物理质量设备检验及标准化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三是质量基础设施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检验检测机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围绕“放管服”,指导有条件的检验检测机构与行政部门脱钩转企改制,促进检验检测市场逐步放开。坚持规模化改革路径,推动市场监管系统公益类事业单位由26个调整为10个,实施市级检验检测机构跨部门整合,将15家市级机构整合为4家,市级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积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改革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制度,全面实施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以及主要质量指标信息公开制度,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推动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制度,打破指定式委托模式,面向社会检验检测机构开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市场。

  (二)形势挑战

  1.面临的形势

  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不断强化高端领域竞争优势和全球价值链掌控能力。质量基础设施因对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显著引领和支撑作用,受到各国高度重视,被美、德、日、英、法等世界强国纳入国家战略。

  党和国家对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高度重视,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体系建设被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上海、深圳等经济高度发达地区均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战略规划加以推进。在传统工业结构加快向现代产业经济结构转变,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大背景下,天津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亟需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支撑“1+3+4”现代产业体系建构,保障社会民生安全,尽快筑牢发展根基,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质量技术的巨大需求。

  2.存在的问题

  伴随经济发展时代转变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市质量基础设施存在的突出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是现有质量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总体技术水平偏低。全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数量在直辖市中处于中等偏下,量值溯源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部分领域量值溯源存在空白。现代化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国际标准化参与度不高,主导制定国家标准占比较低,重点领域标准话语权较弱。高端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数量与上海、北京、深圳存在差距,尚未形成产业基础牢固、优势特色明显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全市质量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强,不能满足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需求,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产出不足,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技术储备有待增强。

  二是支撑产业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能力亟待增强。计量测试与产业融合不深,技术服务形式传统、单一,对新兴产业领域缺乏有效支撑。标准研制对新技术、新产业快速响应能力有待提升,中小微企业标准化意识和能力欠缺,企业研发成果不能及时以标准形式固化并形成核心竞争力。检验检测机构发展不够均衡,部分领域“小、散、弱”面貌尚未改变,服务辐射面有限,品牌影响力与城市地位不匹配。质量基础设施总体供给能力不强,难以满足新兴产业支撑力需求,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协同不足,尚未形成合力。

  三是服务市场监管、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亟需提升。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保障不足,市、区两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强制检定覆盖率有待提高。标准化制度体系有待完善,现有地方法规有待修订,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管理亟需规范提升。产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存在缺陷,法制建设和执法意识有待增强,风险预警能力不足,部分产品安全问题不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存在安全事故风险。质量基础设施领域信息化建设滞后,质量技术数据收集、分析运用缺乏顶层设计。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国家、本市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战略决策部署,以“打造质量基础设施高地,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提升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水平和支撑保障能力为工作主线,不断增强支撑现代产业发展能力,提升服务市场监管和民生改善效能,重点发挥本市质量技术大院大所核心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有效解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市场主体不断增长的质量需求与相对落后的质量技术供给之间的矛盾,助力天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突出质量基础设施的制度、技术属性及其战略地位,统筹法规体系、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建设,全面加强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能力建设,注重发挥质量基础设施的关键引领和基础性支撑保障作用。

  2.需求牵引,创新驱动。紧紧围绕天津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需求导向,聚焦支撑构建天津现代产业,明确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主攻方向。坚持创新驱动,强化制度、技术创新,形成以创新理念和创新手段支撑天津高质量发展的局面。

  3.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围绕天津社会发展现状和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求,着力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面向经济社会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方向,优先布局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建设水平和实际效果。

  4.协同应用,一体推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应加强要素协同、京津冀协同,强化融合应用,围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着力效能发挥,坚持统一管理,统一运作,一体化推进,形成支撑保障作用合力。

  (三)建设目标

  到2025年,我市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总体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技术水平更加先进、服务能力更加突出、基础制度更加健全、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的质量基础设施综合体系,为全面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构建天津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五个现代化天津”奋斗目标和美好蓝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保障。

  1.技术水平更加先进。到2025年,新建或升级改造市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50项以上。引导推动全市企业单位新增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际标准300项以上,重点领域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食品、药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服务能力更加突出。到2025年,新建若干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产业关键参数计量测试能力显著增强。在工业基础、智能科技、新能源、卫生和健康等领域研制一批关键技术标准,形成若干能够带动辐射行业和周边经济发展的标准化试点示范。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重点产品检验检测和风险监测能力显著增强。

  3.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推动计量、标准等相关地方法规修订,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推动市级检验检测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打造天津品牌认证制度,为实现天津质量体系和质量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4.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到2025年,新增国家检验检测平台、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达到5家以上,大院大所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支持一批机构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推动计量、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健康发展,形成结构合理、资源高效配置的质量技术服务业态。

  三、重点任务

  (一)健全现代产业质量技术支撑体系

  1.聚焦智能科技产业

  一是构建智能科技先进测量体系。重点围绕提升本市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智能制造竞争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加强精密计量测量技术研究,面向细分领域搭建产业计量测试平台,满足关键量值溯源需求,强化计量技术有效供给,支撑天津制造智能化升级和全国信创产业基地构筑。二是加强智能科技产业先进标准体系建设。在信息安全、智能电网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增强标准快速响应能力,组织标准创新联盟,形成专利快速转化机制。三是提升智能产品综合检验检测能力。重点在运动健身及康复、道路监控等领域开展智能产品测试功效和质量安全评价技术研究,打造集产品研发、技术测评、质量检验一体化的智能技术检测平台。四是完善特种设备智能监测体系。建设特种设备智能监测研发平台,加强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数字孪生等智能检测技术攻关,研发一批智能检测及监测终端,增强特种设备智能监测能力。

  2.聚焦新能源产业设施建设

  一是增强新能源细分领域计量支撑能力。加快建设天津市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开展光伏产业急需的量值溯源技术方法研究,完善光伏产业量值溯源体系,推动光伏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强化新能源产业标准创新能力。在海洋能转化、海洋能电站建设、海水循环利用、潮流能利用等领域加强标准研制,推动海洋能源高效应用。三是重点提升氢能产业标准制定和检验检测能力。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标准化工程建设,引领氢能领域相关行业标准制定;增强氢能相关特种设备安全检测能力,加快氢能储运装置安全评价关键技术攻关,建立氢气储运全生命周期监测系统,助力本市加速构建氢能产业生天津市态圈。

  3.聚焦生物医药产业

  一是完善生物医药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在生物医药、医学装备领域建设产业计量测试平台,研究急需量值传递技术和关键参数测量、测试技术,提供全产业链、全溯源链、全生命周期计量测试服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填补疫苗批签发能力空白。建设国内一流、功能完备的疫苗批签发实验室,建立病毒类和细菌类疫苗检测手段,尽快补齐本市疫苗批签发能力短板。三是提升生物医药综合质量技术支撑能力。强化标准制定、新药研发技术咨询、生物技术药物检验能力,支撑引育发展生物医药新动能。四是加快建设天津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心。推进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市药监局深入合作,加强中医药质量标准研究,打造产学研一体交流平台,推动中医药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4.聚焦汽车产业

  一是发挥质量基础设施合力。紧跟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全面加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检验检测认证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化建设,提供全溯源链、全生命周期计量测试服务,开展质量管理大数据与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建设服务。二是建立燃料电池车辆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国家燃料电池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氢燃料电池车辆测试基地和试验场,构建涵盖整车、系统、零部件和材料的综合质量评价与产品认证体系,形成支撑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制造的公共质量技术服务平台。三是提升汽车零部件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完善车用材料、电能存储产品及配套充电设备检测能力,强化汽车后市场配件产品质量保证手段,建设汽车零部件产品质检中心,为零部件产品质控和研发提供高质量服务,支撑天津汽车产业加快向燃料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转型。

  专栏:支撑现代产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

  ● 光纤传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 智能电网管理系统技术标准研究 ● 大数据及数据信息安全技术标准研究 ● 海水淡化及海洋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标准研究 ● 智慧能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 智能产品检测平台 ● 特种设备智能监测研发平台 ● 智能检测理论前沿技术攻关 ● 天津市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 氢气储运全生命周期监测系统 ● 天津市医学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 生物医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 国家海洋与港口环境监测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 疫苗批签发实验室 ● 天津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心 ● 国家燃料电池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品质量认证、安装维修服务过程认证能力建设 ●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综合性能检测中心

  (二)完善质量提升技术服务体系

  1.增强质量技术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质量技术科技创新体系化建设。将质量技术创新纳入全市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形成以质量技术研究为主体、服务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技术成果应用为目的质量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强化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加强新领域量传溯源所需技术与方法、高精度计量仪器研究,开展关键产业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攻关近极限监测、在线检测、快速检测、无损检测及有害物质高效检测技术,注重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技术储备和质量治理研究,形成批量核心技术成果。三是强化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及成果转化基地,引领市场监管事业发展。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加快建设中—印尼水运标准计量合作交流中心,建成我国首个海外标准计量研究应用机构,推动水运领域标准计量互认。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争取更多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及其实质性工作,拓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化交流合作内容和方式。

  2.构建现代先进计量测试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量传溯源体系。科学规划本市计量标准体系,加快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在新兴产业、能源资源和民生重点领域新建、改造、升级一批关键计量标准,增强重点对象量传溯源能力。二是加快计量装备更新。应对国际单位制变革带来的重大影响,适应规程规范新要求,完善计量基础设施,推动计量先行。三是增强高端计量测试能力。加强各领域高水平计量实验室建设,完善试验基础条件,提升设备配置水平。四是推动计量社会共治。引导全社会计量资源集聚,加强计量协同,共建计量技术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事业单位强化内部计量管理,保证量值准确可靠。

  3.提升标准化服务保障能力

  一是强化标准化和科技创新的互动支撑。加强标准与科技互动以及专利与标准的结合,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创新成果和专利的标准转化度。二是拓展“标准化+”应用领域。推动标准化与产业深度融合,支持行业机构在前沿、共性和关键技术领域加强标准研制,强化对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引领作用。三是积极推动标准贯彻实施。培育和创建各类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能够带动辐射行业和周边经济发展的标准化示范区。四是激发社会组织等市场主体提供标准化服务。推动各类标准化科研机构、产业标准联盟提升标准化综合能力,鼓励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研制团体标准、参与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估工作。

  4.完善重点产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国家质检中心能力建设。强化本市国家质检中心技术能力,积极培育新方向,推动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建设,保障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拓展新兴领域关键产品检验检测能力。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对接产业内部需求,依托产业园区面向新兴产业领域布局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动力电池、航空航天、建筑抗震支吊架、地铁电缆、隧道相关产品检测能力。三是优化检验检测认证资源布局。着力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鼓励通过整合、并购做大做强,打造天津知名品牌。四是培育高端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支持技术机构依据国际先进标准开展检验检测,打造高度专业化的产品认证与服务认证品牌,鼓励与国外知名权威机构开展国际比对和国际互认,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力的权威技术机构。

  5.增强服务业品质提升认证能力

  一是建立健全本市服务产业尤其是健康服务行业品质提升保障体系。强化标准在服务行业的引领和约束作用,以标准为重要抓手,提升天津服务行业服务水平,推动天津服务行业高质量高品质发展。二是打造天津服务质量品牌,采信认证结果。充分利用标准、认证等技术手段,精准施政施策,带动服务行业尤其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服务行业整体质量提升。三是认证评定一批优质健康行业及优质企业。重点面向汽车售后、母婴护理、托育早教、养老、美容等领域打造一批重点示范试点单位,设施建设通过示范引领扶持优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推动相关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6.实施质量基础设施信息化提升工程

  一是提升市场监管信息化能力。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提质增效,加快互联网、大数据深度应用,通过数据化、信息化带动市场监管效能提升,提升质量治理能力。二是创新“互联网+质量”服务模式。鼓励技术机构着力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技术服务全流程信息化管控,降低质量风险提升服务效率。三是加强质量技术大数据协同应用。加快集聚、整合质量技术各领域基础性性、通用性、公益性信息、技术、人才、设备等数据资源,加强大数据分析和融合应用,推动质量治理信息化、现代化进程。

  7.发挥质量基础设施集成优势

  一是深化质量基础设施协同融合。围绕提升质量和效益,推动质量基础设施协同创新发展,发挥技术链条整体优势、集成优势,合力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服务。依托质量基础设施的制度、技术双重属性,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领域 “政策+技术”的独特优势,树立“一站式、工具箱理念”,探索“一站式”质量提升服务模式,实施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一站式综合服务示范,提供整体性质量问题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助推中小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全面质量提升。

  专栏:服务质量提升重点建设项目

  ● 国家市场监管竞争治理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 ● 中国-印尼水运标准计量合作交流中心 ● 电学计量中心 ● 海洋领域高精度计量测试能力提升 ● 海洋标准物质研制 ● 中国天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 国家精细石油化工产品质检中心(天津)能力提升 ● 国家运动健身产品质检中心(天津)能力提升 ● 国家印刷装潢制品质检中心(天津)能力提升 ● 国家金银饰品质检中心(天津)能力提升 ● 国家自行车质检中心(天津)能力提升 ● 国家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 ● 国家特种设备焊接材料产品质检中心(天津) ● 建筑抗震支吊架检测认证项目 ● 轨道交通地铁、隧道相关产品检测实验室 ● 天津市母婴护理行业服务认证推广 ● 天津市计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 天津市特种设备检验管理平台 ● 天津港集团一站式综合服务试点 ● 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一站式综合服务试点

  (三)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质量技术支撑能力

  1.增强能源环境等领域计量支撑能力

  一是提升能源计量服务能力。加强能源计量技术研究、能源计量检测服务能力建设和能源计量人才培养,为本市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提供计量保障和服务。二是完善空气质量监测溯源能力。建设多环境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计量检测平台,尽快补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及PM10、PM2.5浓度监测溯源能力空白,保证我市空气质量数据准确可靠。三是增强防灾减灾领域溯源能力。在地震、气象领域加快建设计量技术研究与测试平台,提升溯源能力,增强防灾减灾预防监测支撑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促进民生领域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

  一是深入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重点面向日用品、农产品、体育用品、家电及电子产品、老年人及康复辅助用品、传统文化和旅游产品等民生领域,鼓励企业对照国际先进水平,制定高水平企业标准,培育一批企业标准“领跑者”。二是进一步开展企业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对照国际先进标准提升消费品质量,强化企业主体意识,推动本市消费品产业质量提升。三是加强消费品领域企业标准监督检查力度。强化企业标准随机抽查工作支撑能力,守好底线,满足人民群众对消费品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四是对与健康安全有关的产品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认证,政府采信认证结果,并制定相应扶持政策。

  3.增强民生领域重点产品检测能力

  一是提升重点工业产品质量检验能力。加强燃料油、润滑油、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特种线缆、节能建材检测技术的研发和能力建设,为工业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提升重点日用消费品质量安全检验和风险预警能力。加强可降解塑料袋和食品包装容器、儿童学生用品、印刷制品、运动健身器材、老年用辅具产品、金宝饰品、安全防护等产品的检验能力,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三是增强公共卫生、环境安全检测能力。建立二噁英、土壤场地、危险废物鉴定等环境检测能力,拓展室内空气质量、公共场所卫生、机动车排放污染检测能力范围。

  4.健全食品安全检测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食品安全关键领域检测能力建设。重点提升食品中生物安全、农兽药残留、非法添加化学物质、保健食品功能性成分、未知风险物筛查检测能力,增强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能力。二是打造综合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国家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依托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风险检测、检测技术开发、检测设备仪器共享等食品综合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三是推进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健全、节能环保、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检验检测实验室。

  5.健全药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一是增强药品包材相容性检测能力。加快推进市级药品与包装材料相容性检测平台项目建设,开展塑料包装、玻璃、弹性体、预灌封注射器、一次性输液器等药品包装材料安全性与药品相容性研究和检测。二是提升药品一致性评价能力。重点提升生化药物质量研究、微生物检验、化药制剂质量评价、“两品一械”生物学检测以及化妆品检测能力,增强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全生命周期一致性评价能力,保障百姓用药安全。三是完善中药安全检验检测能力体系。建设中药安全性检验检测平台,建立农药残留、金属元素测量和真菌毒素、色素、化学药品添加快速筛查能力,推动天津中医药产业发展。

  6.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全域科普

  一是加强天津计量博物馆建设。提升博物馆数字化展教水平,丰富展览资源,立足国内首家计量博物馆优势,打造集实物收藏展示、历史文化挖掘、知识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一流专题博物馆。二是建设食品安全科普基地。建设集舆情引导、科普宣传、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普宣传平台。三是建设特种设备安全科普教育基地。科学规划展示专区,运用新媒体及AR、VR技术丰富科普形式,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普及和行业培训。四是大力推动质量技术全域科普。依托科普日、科技周、质量月等科技活动窗口开放实验室,引导群众建立正确的质量舆论导向,厚植质量文化。

  专栏: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建设项目

  ● 多环境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计量检测平台 ● 国家地震计量站 ● 地震计量测试实验室 ● 二等标准气象计量实验室 ● 重点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 ● 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检验能力提升 ● 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检验能力提升 ● 环境安全检测能力提升 ● 食品安全检测能力提升 ●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食品) ● 国家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 ● 京津冀食品检测联盟 ● 痕量有机物分析实验室 ● 药品与包装材料相容性检测平台 ● 中药安全性检验检测平台 ● 天津计量博物馆 ● 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基地 ● 天津市特种设备安全科普教育基地

  (四)强化市场监管质量技术保障能力

  1.完善法制计量监管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本市计量法规和政策体系。跟踪《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计量校准管理办法》的修制订进度,不断完善地方法规和政策配套,引导计量校准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二是统筹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法制计量能力建设。完善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领域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完善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量值溯源能力,增强计量器具新产品型式评价能力,为法制计量监督提供技术保证。三是完善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新兴领域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依托区域计量设施建设技术规范共建共享机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完善标准化制度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标准化法规和配套管理制度。推动修订标准化地方性法规,完善本市地方标准、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等配套制度,夯实标准化制度基础。二是健全标准化工作政策激励制度。修订完善本市标准化资助项目与资金管理办法,引导标准化工作开展。三是加强天津市标准化委员会机制建设。加强各成员单位的沟通和协作,提升标准化工作综合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四是加强专业标准化技术力量重点支撑。加快重点领域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在津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服务作用,为全市标准化工作提供坚实支撑。

  3.强化重点产品风险监测能力

  一是增强产品质量应急预警能力。建立信息收集、数据共享和协作联动机制,健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专家评估机制,提升产品风险隐患识别预警和缺陷问题研判、确认能力,重点完善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和处理能力,严防系统性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二是构建产品风险监测与技术评价综合平台。重点服务新产品和检测方法标准的制修订、产品性能测试、行业前瞻性研究和检测方法开发,持续提升风险研判技术能力。聚焦重点产品重要风险指标,建立实时快速筛查鉴别能力,重点加强化学有害污染物分析鉴定及未知污染物筛查能力建设,完善风险和安全性评估体系。三是推进重点产品风险监测区域深度合作,推动京津冀协作平台构建,实现跨区域信息互通互融和专家技术团队共享共建。

  4.提升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支撑能力

  一是建设食安天津智慧监管大数据云平台。开展风险采集、监测、研判、交流、应急处置研究,加强食品安全大数据建设,注重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食品安全质量追溯、食品安全舆情等食品安全风险大数据分析。二是构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支撑体系。加强风险预警研判能力和水平建设,科学评估食品领域安全风险及区域食品安全发展态势,为食品安全有效监管、精准监管和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5.加强药品安全风险监控保障能力

  一是加强药品质量标准制定与提高工作,积极参与国家药品标准制修订工作,稳步提升《天津市医疗机构制剂规范》《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等本市地方药品标准。二是对标国内一流省级检验检测机构,加强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升监督检验、快速检验能力、应急检验能力,逐步形成化药、中药、微生物、化妆品、医疗器械、洁净监测等领域检验能力关键技术,为药品许可审批、监督检查等药品安全事件防范和药品安全风险监控提供检验技术保障。三是加强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深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信息深度挖掘与运用,建设专业化监测评价人才队伍,创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方式方法。

  6.增强特种设备质量安全监测保障能力

  一是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测部署。建立特种设备智能监测预警与完整性管理平台,拓展智慧管廊、智慧乐园、智慧起重机健康监测系统覆盖区域,强化风险预警研判,实现特种设备动态监测及健康评估。二是建立电梯安全风险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基于“物联网+维保”技术,综合应用电梯预警、应急处置平台及检验检测信息,推进电梯按需维保模式改革和检验检测方式调整。三是创新特种设备检测手段。开展严苛环境无人机+爬壁机器人等联合检测技术应用推广,进一步实现特种设备的智能化检验。

  7.加强市场监管质量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质量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加强质量工作管理人才专业化建设,支持技术机构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积极培养素质高、专业强、复合型质量技术人才。二是健全质量人才奖励激励措施,结合职称制度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实施,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活力,让高端质量技术人才更有获得感。三是加强质量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和评价管理,提升质量技术人员业务能力水平。

  专栏:保障市场监管重点建设项目

  ● 通用计量器具强检服务平台 ● 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 标准化地方法规及配套制度 ● 风险监测与技术评价综合平台 ● 天津市成品油“快检车”移动实验室 ● 食安天津智慧监管大数据云平台 ● 天津市药品智慧监管一体化平台 ●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体系建设 ● 特种设备智能监测预警与完整性管理平台 ● 智慧城市特种设备综合管理系统 ● 严苛环境无人机+爬壁机器人联合检测技术应用推广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政策措施

  加强规划实施组织领导,明确政策措施,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健全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各区、各部门要立足全市质量基础设施整体发展,加强年度工作计划与规划有机衔接,将规划总体要求融入年度计划,分解细化任务目标,制定配套措施,推动责任落实。

  (二)加大政策倾斜,落实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应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计量、检验检测领域停征经费予以财政保障。各相关部门应加大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引导计量、标准及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强化关键技术能力。鼓励机构根据发展需求加大内部投入,不断做大做强。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

  (三)强化跟踪推进,注重评估考核

  健全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注重规划实施动态跟踪推进,实时掌握任务进度和落实情况。建立中期评估机制,综合分析规划推进实效,允许适当合理调整目标指标,强化规划实施情况过程督促检查,将督查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科学组织终期评估,分析总结规划实施总体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声明:

① 本网站所有原创/整理的文章、图表、数据、资料,版权均为食安通(www.eshian.com)所有,如需转载,须注明“来源:食安通(www.eshian.com)”,

② 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媒体的文章、图表等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需保留 “来源:XXX” (非食安通)。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6219-9800

同类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