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征求意见

来源: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更新时间:2020-10-21 点击:612

发布单位: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发布日期: 2020-10-21
失效/废止日期: 2020-11-19
发布文号:
实施日期:
状       态:  
备       注:

 

    现将《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文本全文发布,若有修改意见和建议,请于2020年11月19日前寄送至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法规一处,或者发送邮件至cqrdfzgw@163.com。

    我们将认真研究所收到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地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0号,401147

    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草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市场环境

    第三章政务服务

    第四章法治保障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挥重庆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的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的示范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根据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目标任务)优化营商环境应当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深刻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打造贸易投资便利、政策公开透明、政务服务标准、法治保障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第四条(市场主体权利义务)本市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受到法律保护。

    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和企业经营者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市场主体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恪守社会公德和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履行安全、质量、环境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定义务,在国际经贸活动中遵循国际通行规则。

    第五条(管理体制)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经费和人员,建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市发展改革部门是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明确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本行政区域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其他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优化营商环境相关工作。

    第六条(营商环境评价)本市建立营商环境评价制度,发挥营商环境评价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引领和督促作用。

    市发展改革部门应当组织建设营商环境数据平台开展数据分析,运用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开展营商环境评价;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营商环境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

    第七条(鼓励创新)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结合实际,充分运用现行法律制度以及国家政策,在法治框架内探索具体可行的优化营商环境新经验、新做法,及时总结和改善本行业、本领域营商环境,并复制推广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对探索中出现失误或者偏差,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予以免责或者减轻责任。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建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激励机制,对作出显着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八条(新闻宣传)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准确宣传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和成效,推广典型经验,为优化营商环境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鼓励新闻媒体及时曝光损害营商环境的行为和典型案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第九条(区域合作)本市加强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交流合作,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持续优化区域整体营商环境。

    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本市与四川省协同推进以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一)加强毗邻地区合作,支持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推进政务服务标准统一、异地通办、监管联合、数据共享、证照互认;

    (三)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协作;

    (四)完善执法联动和司法协作机制,实现违法线索互联、处理结果互认;

    (五)其他协商确定的合作事项。

    第二章  市场环境

    第十条(经营权保护)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经营自主权。对依法应当由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各类事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

    禁止在法律、法规规定之外要求市场主体提供财力、物力或者人力的摊派行为。市场主体有权拒绝任何形式的摊派。

    第十一条(平等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平等待遇,不得制定和实施歧视性政策。

    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适用国家和本市支持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享有公平使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土地使用权及其他自然资源等各类生产要素和用水用电用气等公共服务资源的权利。

    第十二条(公共资源交易平等参与)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应当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潜在供应商或者供应商。

    本市建立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优化中标信息、合同内容等信息公开机制,推动电子营业执照、电子担保保函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应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第十三条(国企改革)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保障其他所有制企业和国有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禁止国家机关开办企业。凡是违反规定开办的企业必须立即停办或者同开办机关彻底脱钩。

    第十四条(中小企业促进)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对中小企业实行扶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从财政扶持、费用减免、金融支持、公共服务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并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第十五条(保护中小投资者)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加大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力度,完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表决权、收益权和监督权等合法权益,畅通中小投资者维权渠道,提升中小投资者维护合法权益的便利度。

    第十六条(知识产权保护)本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严厉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执行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本市建立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加强市场主体知识产权的维权援助,强化新业态、新产业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第十七条(证照分离)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纳入“证照分离”改革范围,依法采取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方式,分类推进改革。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特定领域外,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不得作为企业登记的前置条件。

    市场监管部门应当根据企业自主申报的经营范围,明确告知企业需要办理的许可事项,同时将需要申请许可的企业信息告知相关主管部门。相关主管部门应当依企业申请及时办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并将办理结果即时反馈市场监管部门。

    第十八条(开办企业)本市推行申请开办企业全流程“一网通办、一窗领取”。

    申请人可以通过“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渝快办”平台)一次性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印章、发票、就业登记、社保登记、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等业务。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有关部门应当当场办结;不能当场办结的,应当在一日内办结。

    企业可以在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一次性领取营业执照、印章、发票和税控设备。

    第十九条(注册登记简化措施)市场监管部门采取下列措施简化市场主体注册登记手续:

    (一)申请人承诺所提交的申请材料真实、合法、有效的,对提交的材料实行形式审查;

    (二)申请人对申请登记的住所(经营场所)权属关系、法定用途、使用功能等作出符合事实和有关法律规定的承诺,以承诺地址核定市场主体的住所(经营场所);

    (三)市场主体申请变更股东姓名(名称)、住所、经营范围等登记事项,可以简化申请材料。

    法律、行政法规对简化市场主体注册登记手续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市场主体简化注册登记手续的具体办法由市市场监管部门制定并向社会发布。

    第二十条(市场主体迁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限制市场主体迁移。市场主体申请办理住所等相关变更登记的,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办理。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市场主体迁移后其持有的有效许可证件不再重复办理。

    第二十一条(市场准入)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各类市场主体均可以依法平等进入;国家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实施管理。

    根据城市发展定位、产业规划以及环保安全等相关规定,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程序制定产业引导政策,并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二条(扩大开放)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企业参与对外贸易、境外投资等涉外经济活动提供政策解读、风险预警、涉外法律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本市鼓励和促进外商投资,平等对待外商投资企业,完善外商投资投诉协调工作机制,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鼓励各类企业在本市设立总部机构、研发中心,支持与本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国际组织创设或者落户。

    第二十三条(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市场监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对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等行为依法开展调查和处理,有效预防和制止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二十四条(人力资源)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体制机制,培育国际化、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保障等政策措施,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市、区县(自治县)人力社保部门应当畅通劳动者维权渠道,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二十五条(创新发展)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创新服务,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拓展创新空间,持续推进产品、技术、商业模式、管理等创新。

    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鼓励和支持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和技术转移机构、科技金融服务等机构,为初创期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孵化场地、创业辅导、投融资对接、技术对接、研究开发与管理咨询等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支持在本市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创建全市统一的创新创业活动品牌。

    第二十六条(涉企收费)市财政、市发展改革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编制政府性基金、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涉企保证金以及实行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并向社会公开。推广以金融机构保函、保证保险等替代现金缴纳涉企保证金。

    第二十七条(获得信贷)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推广信用融资产品,为信用良好且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提供免抵押、免担保、利率优惠、审批快捷简便的融资服务。

    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协调有关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为市场主体首贷、续贷业务受理和其他金融业务提供服务,提高对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和比重。

    第二十八条(动产担保)本市实行统一的动产担保登记制度,推动市场主体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办理动产担保登记,为市场主体提供统一、便捷、高效的登记、变更、查询、注销等服务。航空器、船舶、知识产权、机动车等担保登记除外。

    市场主体办理动产担保登记,可以对担保物进行概括性描述。动产担保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担保权益涵盖担保物本身及其将来产生的产品、收益、替代品等资产。

    第二十九条(公用事业服务)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公用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公开服务范围、标准、收费、流程、完成时限等信息。鼓励公用企业事业单位为市场主体提供全程代办服务,最大限度减少公用事业服务时间。

    规划自然资源、城市管理、交通等有关部门应当对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公用设施建设予以支持并提供便利。

    第三十条(供电可靠性)电力企业、供电企业应当依法保障电力设施正常、稳定运行,保证供电可靠性,保证供电质量符合国家规定。未保证供电质量或者违法中断供电,给用户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监督,对低于有关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理。

    第三十一条(行业协会商会)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培育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依法规范和监督行业协会商会的收费、评比、认证等行为。

    行业协会商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加强行业自律,及时反映行业诉求,组织制定和实施团体标准,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宣传培训、市场拓展、权益保护、纠纷处理等服务。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市场主体加入或者退出行业协会商会。

    第三十二条(信用体系建设)本市加强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

    第三十三条(政务诚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与市场主体签订招商引资、战略合作等合同协议应当坚持平等互商、依法依规、互利共赢、务实审慎原则,不得超越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承诺不能兑现的优惠条件。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向市场主体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以及依法订立的各类合同,不得以行政区划调整、政府换届、机构或者职能调整以及相关责任人更替等为由违约毁约。因法律法规调整或者为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改变政策承诺、合同约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依法对市场主体因此受到的损失予以补偿。

    第三十四条(防止拖欠账款)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不得违约拖欠市场主体的货物、工程、服务等账款,大型企业不得利用优势地位拖欠中小企业账款。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拖欠市场主体账款的清理力度,并通过加强预算管理、严格责任追究等措施,建立防范和治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拖欠市场主体账款的长效机制。

    第三十五条(企业注销)市场监管、税务、人力社保等部门应当优化企业注销办理流程,精简申请材料、压缩办理时间、降低注销成本。

    对设立后未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无债权债务的企业,可以按照简易程序办理注销。企业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告,公告时限为二十日。公告期内无异议的,登记机关可以为企业办理注销登记。

    第三十六条(纾困救助)市场主体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生产经营困难的,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市场主体损失情况及时制定救助、安置及推动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三章  政务服务

    第三十七条(统一中心、统一平台、统一热线)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其他具有政务服务职能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建立政务服务中心,为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

    市人民政府建立全市统一的“渝快办”平台,将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以下统称政务服务事项)按照规定纳入平台办理,为市场主体提供全周期服务。

    市人民政府设立“12345”政务服务热线电话,为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咨询和投诉举报等涉企政务服务。

    第三十八条(政务服务标准化)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按照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的要求,编制并向社会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流程、办事指南和示范文本。

    政务服务事项实行目录管理。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因承接、下放、取消、调整等事由变动政务服务事项目录的,应当及时更新目录清单。

    第三十九条(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应当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实行统一收件、分类办理、统一出件。

    政务服务中心应当健全一次告知、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服务制度,完善预约、全程帮办、联办以及错时、延时服务等工作机制。

    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有关单位应当加强窗口服务力量配置和窗口工作人员业务培训,赋予派驻人员充分的权限。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窗口工作人员不得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事项不予收件。

    第四十条(一网通办)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托“渝快办”平台,推动线下和线上政务服务融合,整合政务数据资源,统一身份认证,加强业务协同办理,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

    市场主体有权自主选择政务服务办理渠道,有关单位不得限定申请方式。已在线上收取规范化电子材料的,不得要求申请人重复提供纸质材料;已按照办事指南提供纸质材料的,不得要求申请人在线上重复提供。

    第四十一条(政务热线)市人民政府依托“12345”政务服务热线电话,整合各类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电话,对市场主体有关营商环境的咨询和投诉举报实行一号对外、统一分派、资源共享、归口办理、统一监管,提升市场主体问政咨询服务效率。

    第四十二条(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证明及电子签名)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政务服务中推广使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证明、电子签名。符合法律规定的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证明、电子签名、企业电子登记档案与纸质版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电子证照、电子证明和加盖电子印章或者使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要求的电子签名进行确认的电子材料,可以作为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依据,有关单位不得拒绝办理或者要求申请人提供实体材料,但是依法依规必须核验或者收回证照原件的除外。

    第四十三条(严控新设行政许可)本市严格控制新设涉企行政许可,严禁以备案、登记、注册、目录、规划、年检、年报、监制、认定、认证、审定以及其他任何形式变相设定或者实施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事项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并实行动态调整。

    第四十四条(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根据项目性质、投资规模等分类规范投资审批程序,精简审批要件,简化技术审查事项,完善项目池与资源要素池对接机制,强化项目决策与用地、规划等建设条件落实的协同,依托投资项目基础数据库,实行与相关审批在线并联办理。

    第四十五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分级分类管理和全流程监管,依托“渝快办”平台实行联合会审、联合监督检查和联合竣工验收等一站式服务,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

    规划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应当加强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跨前服务,对不影响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非关键要件在审批流程中探索试点“容缺后补”制度,允许市场主体在竣工验收备案前补齐相关材料。

    鼓励购买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探索推行建筑师负责制。

    对社会投资小型低风险建设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可以合并办理,有关部门应当最大限度减少办理时限。

    第四十六条(区域评估)在依法设立的开发区、新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区域,按照国家规定推行工程建设领域区域评估制度,由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对环境影响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价、建设项目安全条件评价、绿化方案评价、文物影响评价、气候可行性论证、节能评价等事项进行统一评估,不再对区域内的市场主体单独提出评估要求。

    区域评估的费用不得由市场主体承担。

    第四十七条(中介服务)作为办理行政审批条件的中介服务事项应当有法律、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依据;没有依据的,不得作为办理行政审批的条件。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并向社会公布。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行政审批过程中需要委托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技术性服务的,应当通过竞争性方式选择中介服务机构,并自行承担服务费用,不得转嫁给市场主体承担。

    中介服务机构应当明确办理中介服务的条件、流程、时限、收费标准,并向社会公开;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法定职责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监管,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市场主体有权自主选择中介服务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为其指定或者变相指定中介服务机构,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市场主体接受中介服务。

    第四十八条(证明事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公共企事业单位、服务机构向办理事务的单位和个人索要证明,应当有法律、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依据。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编制并公布证明事项清单,逐项列明设定依据、索要单位、开具单位、办理指南等。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证明的互认共享,不得向市场主体重复索要证明,并按照国家和本市的要求,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等工作,进一步减证便民。

    第四十九条(跨境贸易)本市按照国家促进贸易便利化的有关要求,完善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优化口岸作业和物流组织模式,推进口岸物流单证无纸化,提升全流程电子化程度,压缩口岸整体通关时间,通过市场引导、行业规范等方式,降低进出口环节的合规成本,实现口岸收费合理稳定。

    口岸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口岸经营服务企业编制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口岸经营服务企业应当对服务项目明码标价,注明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情况,并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平台公布。清单之外口岸经营服务企业不得收取费用。

    海关等有关单位按照国家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的有关要求,依法削减进出口环节审批事项,优化简化通关流程,提高通关效率。

    第五十条(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本市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申报人提供进出口货物申报、运输工具申报、税费支付、贸易许可和原产地证书申领等全流程电子化服务,完善在线收付汇、出口退税申报等功能,共享国际贸易链条信息,支持扩大跨部门联网核查监管证件范围。

    本市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跨境跨区域合作,推进全链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信息互联互通,便利企业开展跨境业务。

    第五十一条(纳税缴费服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严格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及时研究解决政策落实中的具体问题,积极开展宣传辅导,确保减税降费政策全面、及时惠及市场主体。

    税务等有关单位应当推动相关税费合并申报及缴纳,精简税费办理资料和流程,提升网上税费缴纳系统和服务场所的服务能力,减少纳税次数和税费缴纳办理时间。

    第五十二条(不动产登记)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与住房城乡建设、税务等部门的协作,为市场主体转让不动产提供登记、交易和缴税一窗办理、即办即取。

    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不动产综合服务点,在办理贷款时提供不动产抵押登记服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查询需要的,可以根据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的相关规定,按照地址查询非住宅类不动产权利人信息等登记信息和地籍图信息。

    第五十三条(政企沟通)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规范政商交往行为,建立畅通有效的政企沟通机制,通过座谈、问卷调查、主动上门、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及时听取市场主体的反映和诉求,依法解决市场主体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建立政企沟通机制,应当充分尊重市场主体意愿,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得干扰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增加市场主体负担。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建立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负责收集、反映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诉求,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精准施策。

    第五十四条(“好差评”制度)本市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改善政务服务质量,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好差评”制度覆盖本市全部政务服务事项、被评价对象、服务渠道。

    对“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的评价事项,经查证属实的,有关单位应当限期整改;整改结果应当通过“渝快办”平台向评价人反馈。

    第四章  法治保障

    第五十五条(涉企政策制定)本市建立完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制定涉及市场主体权利义务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文件,应当充分听取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按照规定遵循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公平竞争审查、合法性审核、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并为市场主体留出必要的适应调整期。

    涉及市场主体权利义务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文件,应当通过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及时公布,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同步进行宣传解读。鼓励推出多语言版本政策解读。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及时清理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文件,并提出立改废或者暂时调整适用的建议,制定机关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及时处理。

    第五十六条(市场监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在市场监管领域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事后信用奖惩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托国家在线监管系统,加强监管信息归集共享和关联整合,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提升监管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本市按照国家规定实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定联合抽查事项清单;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联合抽查事项清单,制定本行政区域年度联合抽查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和参与部门,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第五十七条(联合综合执法)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行政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推动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干预。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在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文化市场、农业等领域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整合精简执法队伍,减少执法主体和执法层级,提高基层执法能力。

    第五十八条(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现行政执法信息及时准确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全覆盖。

    第五十九条(包容审慎监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鼓励创新的原则,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行政强制应当合法、适当,坚持教育与强制相结合。严禁违反法定权限、条件、程序对市场主体的财产和企业经营者个人财产实施查封、冻结和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

    对采用非强制性手段能够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实施行政强制;对违法行为情节轻微或者社会危害较小的,可以不实施行政强制;确需实施行政强制的,应当限定在所必需的范围内,尽可能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第六十条(规范普遍停产停业措施)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清理整顿、专项整治等活动,应当严格依法进行,除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发生重特大事故或者举办国家重大活动,并报经有权机关批准外,不得在相关区域采取要求相关行业、领域的市场主体普遍停产、停业的措施。

    确需采取普遍停产、停业措施的,应当尽可能缩小实施范围,并提前通知企业或者向社会公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十一条(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市级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危害后果消除情况、违法行为人的主观过错等,建立健全本行业、本领域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合理划分裁量阶次,明确规定适用不同阶次的具体情形。

    对市场主体违法行为情节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依法采取约谈、教育等措施,不予行政处罚。

    第六十二条(司法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严格依法公开公正高效做好审判、检察和执行工作,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公安机关应当对干扰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侵害生产经营者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违法行为,及时依法处置,保障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严格依法审慎采取限制人身自由和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等强制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

    第六十三条(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本市积极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支持在中小投资者维权、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商事争端解决等专业领域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构,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

    第六十四条(执行合同)本市支持各级人民法院和司法鉴定、资产评估、审计审价等专业机构优化工作流程、压缩工作时限,提高合同纠纷解决效率。

    本市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加强网上诉讼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全流程网上办案模式,并严格遵守法律及司法解释关于规范民商事案件延长审限和延期开庭的规定。当事人通过网上立案方式递交诉状的,可以不再提交纸质版本。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司法鉴定、资产评估、审计审价等专业机构的监督、指导,督促专业机构缩短鉴定评估时间,提高鉴定评估质量。

    第六十五条(办理破产)本市推进完善市场化、法治化的破产制度,完善破产和解程序,推动破产案件繁简分流、快速审理,提高破产案件办理效率。

    本市探索建立重整识别、预重整等破产拯救机制,促进具有营运价值的困境企业及时获得重整救济。破产财产处置过程中,优先适用财产整体处置方式。

    本市建立人民政府与人民法院企业破产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企业破产过程中信息共享、信用修复、财产处置、企业注销、风险防范等事项。

    第六十六条(破产管理人)本市支持破产管理人依法执行职务。破产管理人处分破产企业重大财产的,应当经债权人会议逐项表决通过。

    破产管理人有权查询破产企业注册登记材料、社会保险费用缴纳情况、银行开户信息及存款状况,以及不动产、车辆、知识产权等信息,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破产管理人依据人民法院终结破产程序裁定文书、清算组依据人民法院强制清算终结裁定文书提出申请的,市场监管部门依法为企业办理注销登记。

    市破产管理人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加大对破产管理人的培训力度,提高破产管理人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第六十七条(文书送达)本市推行企业法律文书送达地址先行确认及责任承诺制。企业在本市办理设立、变更、备案等登记注册业务或者申报年报时,经市场监管部门告知先行确认法律文书送达地址以及承诺相关责任等事项后,登记的住所或者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重庆)平台在线填报的其他地址即作为纸质法律文书送达地址。

    企业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重庆)平台填写电子邮箱等电子送达地址的,即视为其同意以电子送达方式送达法律文书。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八条(法治宣传)本市探索创建适合市场主体的法治宣传新模式,采取以案释法、场景互动等方式提升法治宣传效能。

    本市遵循“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的要求,将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宣传工作纳入普法责任制考核。

    第六十九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法律服务现代化,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人民调解、仲裁等法律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多元化专业化,保障市场主体依法维权。

    第七十条(人大监督)市、区县(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等方式,加强本行政区域内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监督。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组织代表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开展专题调研和视察等活动,汇集、反映各类市场主体的意见和建议,督促有关方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工作。

    第七十一条(部门和人员罚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权机关责令改正或者通报批评;造成不良后果或者影响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市场主体迁移违法设置障碍的;

    (二)没有法律、法规规定,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拒绝接收申请人提出的申请材料的;

    (三)违法拒绝接收符合条件的电子证照、电子证明、电子材料或者要求提供实体材料的;

    (四)对情况清楚、诉求合理的实名差评事项,拒不整改的;

    (五)其他不履行优化营商环境职责或者损害营商环境的。

    第五章  附则

    第七十二条(施行日期)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声明:

① 本网站所有原创/整理的文章、图表、数据、资料,版权均为食安通(www.eshian.com)所有,如需转载,须注明“来源:食安通(www.eshian.com)”,

② 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媒体的文章、图表等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需保留 “来源:XXX” (非食安通)。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6219-9800

同类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