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05 点击:1007
各市发展改革委、粮食局、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相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人才强省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人才兴粮”的实施意见》(国粮发〔2018〕86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1.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聚焦科教强省、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力天下行业英才,激活创新发展活力,分层分类施策,有效释放人才发展红利,形成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环境明显优化的行业发展格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造“五个皖粮”升级版,实现安徽由粮食大省向粮食强省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2. 目标任务。围绕“人才兴粮”这一主旨,以实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为重点,着力实施粮食优秀党政人才工程、专业技术创新人才工程、高技能人才工程、经营管理人才工程和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程。到2022年,全省粮食行业人才队伍与新时代粮食事业发展基本相适应,各类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体制机制和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在粮食流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专业技术人才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建设10个以上粮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建立全省粮食工程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机制,培育一批粮食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坚持开展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鉴定5000人次,培养遴选20名技能大师和技能拔尖人才,建设10个以上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全国粮食行业技能拔尖人才工作室。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培育一批粮食优秀企业家、优秀职业经理人和优秀青年创业者,创建一批省市级青年文明号。粮食行业人才培养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化校企、科企合作,创建安徽省示范技师学院,建设全国粮食行业培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二、着力实施粮食优秀党政人才工程
3. 突出思想政治建设。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领会精神实质,确保政治建设全覆盖、常态化、有实效。依托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平台和“智慧皖粮”信息平台,借助“安徽粮食大讲堂”学习载体,面向全省粮食系统广泛开展各类学习教育,有效实现干部教育培训资源互通、共享。
4. 加强专业能力建设。以粮食行业发展需求为重点,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培训计划,分类施教,聚焦粮食流通改革发展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教育培训,创新干部能力建设方式和内容,定期举办粮食系统干部培训班和专业业务培训班。建立执法人员名录和粮油库存检查专业人才智库,进一步培养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5. 注重培养锻炼干部。注重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加强优秀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培养,积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上级机关或基层一线挂职锻炼。探索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想方设法为人才发展搭建平台,各项政策要向重点岗位、特殊人才、业绩实出者倾斜。
三、着力实施粮食专业技术创新人才工程
6. 培养粮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面向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和重大粮食科研(工程)项目主要承担人员,以及市县级粮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选拔一批粮食战略、粮食科技、粮食经济等领域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粮食科研机构、粮食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公共实训平台、研发中心、博士生科研工作(流动)站,为高层次创新人才提供发展平台。按照条件要求,优先从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取得实出成绩、做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择优推荐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选。
7. 培育粮食领域卓越工程师。建立由涉粮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参加的省级粮食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产学研联盟。针对粮食储检、粮油加工、粮机制造、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运用等不同领域,分类制定粮食卓越工程师专业标准。通过共同研究培养计划、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基建实训场所,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粮食工程技术后备人才。建立全省粮食工程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机制,畅通粮食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提升粮食工程职称公共服务水平。
8. 遴选粮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紧紧围绕粮食行业重点科研方向,积极培养和推荐粮食行业青年拔尖人才。建立依托重大粮食科研(工程)项目培养青年人才机制,在绿色生态储粮、现代粮食物流、粮食质量安全保障、粮食深加工转化领域技术集成创新中,可安排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项目和技术负责人。鼓励各地各单位实施落实有关青年人才扶持计划,对科技工作成绩突出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给予一定项目资金支持和个人奖励。
四、着力实施粮食高技能人才工程
9. 扩大粮食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坚持定期开展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加大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培养力度。结合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适应专业化、社会化粮食产业服务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需要,促进粮食仓储、检验岗位人才转型发展,培养一批粮食产后服务领域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高水平粮油质量检验人才。根据产业分布和发展需要,依托粮食职业院校、粮食行业协会和粮油加工骨干企业,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鉴定,形成一支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粮食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
10. 发挥粮食高技能人才引领作用。围绕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加大技能大师和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力度,积极创建申报一批全国粮食行业技能拔尖人才工作室和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在省直及各市分别选择粮油骨干企业开展首席技师制度试点,严格首席技师培养、选拔、管理和使用,发挥首席技师及其团队在参与重大技术革新、项目攻关、技能传承等活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落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有关政策,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
11. 健全粮食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引导中职、高职分段培养或联合培养粮食专业技能人才。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构建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机制,规范实施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申报粮食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称,打通高技能人才与粮食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定期举办全省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组队参加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健全岗位培训、练兵、比武、晋级等“四位一体”的职业技能提升机制。在全省粮食系统劳动模范评选表彰中增加一线工人名额比例。做好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粮食行业高技能拔尖人才、安徽省技能大奖、安徽省技术能手等选树活动的推荐、评选表彰和宣传活动。
五、着力实施粮食经营管理人才工程
12. 培育粮食优秀企业家。聚焦粮食行业转型方向和重点领域,积极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和储备一支精通战略规划、项目管理、通晓国际惯例和商业规则、善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为安徽粮食行业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奠定重要基础。加强企业家能力建设,积极联系输送行业杰出企业家、青年企业家等到党校(行政学院)、知名大学、发达地区和行业领军企业等接受教育培训、学习考察,提升政治意识、领导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市场洞察能力、战略决断能力,培养造就杰出企业家队伍。鼓励各地运用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等手段,扶持当地优秀粮食企业家。
13. 培育粮食职业经理人。围绕行业发展需求和企业人才成长的个性化、差异化特征,利用省粮食行业协会职业经理人培训基地,加大职业经理人专业能力培训。坚持按照市场化机制选人,加大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选聘力度,健全职业经理人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全面实行契约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国有粮食企业职业经理人业绩档案,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设立绩效考核指标,突出岗位职责,强化目标管理和全面评估。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
14. 培育粮食青年创业者。聚焦粮食生产流通、市场营销、新型业态主体、粮油机械制造等热点领域,培育一批粮食行业青年创业者。建立各级粮食创业服务中心(产后服务中心),明确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责,发挥教育联盟、行业协会等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青年创业者的服务联系,优化粮食领域支持创新创业的政府服务和引导行为,提升创业者组织化程度,提高创业成功率,激发行业创造活力,助力行业转型发展。鼓励青年创新创业团队,积极创建青年文明号。
六、着力实施粮食行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程
15. 深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落实技工大省政策要求,进一步深化粮食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高端引领,大力推进粮食行业技师学院发展,加大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支持和鼓励涉粮院校承担面向粮食行业的业务培训,开展人才课题研究,推进粮食职业教育培训教材开发和粮食精品课程建设,探索适应行业人才发展特点的教育培训模式。
16. 推进校企深度融合。鼓励和引导职业院校发挥各自优势,与有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技术创新联盟,共同攻克重大关键技术难题。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在省内各市和外省部分地区建立实训基地,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鼓励粮食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实习实训与工作岗位紧密衔接。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和校企合作委员会作用,推广集团化办学,建立粮食行业教育集团,打造校企共育人才的合作平台。
17.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在同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着力提高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比例、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畅通企事业单位人才与职业院校人才互通渠道,建立专兼职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支持和鼓励职业院校聘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科技管理人才为兼职教授。
七、着力加强和完善人才兴粮的保障措施
18. 实施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培育机制。坚持以用为本,“缺什么、引什么”的引才原则,借鉴精准引才、靶向引才、团队式引进等有效经验,柔性引进、弹性管理、个性服务,积极吸纳、留住人才。利用当地户籍、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优惠引才政策,在更大范围内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着眼推进粮库智能化、信息化和提高粮油加工、装备自主创新能力,自主或委托培养粮食行业紧缺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根据粮食科研、工程、经济等不同领域人才特点,科学设定评价指标。
19. 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实现行业振兴离不开人力资源的重要支撑。各级粮食和储备管理部门要树立人才是发展第一要素的理念,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加大对粮食行业人才项目和重点科研项目的经费保障。要加大对人才培养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设立“人才兴粮”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优秀团队提供经费支持。
20. 营造人才发展良好氛围。坚持不懈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人才兴粮战略的重大意义,及时总结推广人才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做法和成效,树立先进典型,适时通报表彰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引导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以人为本、奋发有为、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各级粮食和储备管理部门要把实施“人才兴粮”摆上重要位置,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具体政策措施,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特别是在加大投入,优化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构造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上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8年11月22日
声明:
① 本网站所有原创/整理的文章、图表、数据、资料,版权均为食安通(www.eshian.com)所有,如需转载,须注明“来源:食安通(www.eshian.com)”,
② 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媒体的文章、图表等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需保留 “来源:XXX” (非食安通)。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6219-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