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甘肃省农副产品加工业精准扶贫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甘工信发〔2018〕260号)

来源: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更新时间:2018-07-26 点击:1436

发布单位: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发布日期: 2018-05-31
失效/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甘工信发〔2018〕260号
实施日期:
状       态: 现行
备       注:

各市、州工信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脱贫攻坚的系列决策部署,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18〕20号)要求,我委制定了《甘肃省农副产品加工业精准扶贫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工作方案请于6月30日前报省工信委。

  联系人:朱家斌 联系电话:0931-4609209(传真)

  甘肃省农副产品加工业精准扶贫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8年5月31日

  甘肃省农副产品加工业精准扶贫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脱贫攻坚的系列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农副产品加工业在产业精准扶贫中的助推作用,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工业"造血功能",加快推进脱贫致富。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的通知》(甘办发〔2017〕68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18〕20号)精神,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此计划。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规模大幅提升,特色产业支撑明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优势企业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

  --工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建设8个集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基地。

  --培育100户农副产品加工骨干企业、500户小微企业。

  --实施100个农副产品加工业升级改造项目。

  --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企业自建原料基地覆盖50%以上的贫困县。

  二、主要任务

  立足我省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以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为抓手,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以增强贫困县自我造血能力为方向,以发展绿色产品为突破口,围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鼓励和支持企业自建原料基地,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以工促农、以工带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助推精准扶贫。

  (一)中药材加工业。以定西、陇南、甘南、张掖为主要区域,加快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以当归、党参、黄(红)芪、甘草、板蓝根、大黄等大宗道地药材为重点,依托兰州佛慈制药股份公司、甘肃天士力中天药业公司、甘肃惠森药业科技集团、甘南百草生物科技公司、礼县鑫晟源生物科技公司、甘肃河西制药公司等企业,打造绿色原料种植、生产加工、品牌培育、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支持企业在贫困地区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发展以甘肃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中药精制饮片、中药提取物及配方颗粒、中药养生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中药材加工率达到60%以上,产值达到200亿元。

  (二)马铃薯加工业。以我省中部马铃薯主产区为主要区域,依托甘肃蓝天马铃薯发展公司、甘肃鼎盛农业科技公司、甘肃薯香园科技公司、甘肃薯界淀粉公司等企业,加快马铃薯精深加工产品开发,支持企业发展以马铃薯为主要原料的主食化产品、休闲食品、变性淀粉、食品添加剂、绿色环保的工业助剂、生物材料等精深加工产品,提升马铃薯精深加工能力。鼓励企业提高马铃薯深加工废水中蛋白质回收率和皮渣利用率,减少污染,增加效益,马铃薯加工率达到20%以上,产值达到50亿元。

  (三)肉制品及乳制品加工业。以甘南、临夏、平凉、庆阳、张掖为主要区域,依托甘肃清河源清真食品公司、甘肃燎原乳业集团、甘肃博峰肥牛开发公司、平凉市伊通清真肉制品公司、甘肃中盛农牧发展公司等企业,在贫困地区建设肉牛、肉羊、生猪、家禽等标准化养殖基地,提高工业化屠宰加工水平,推广使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肉制品加工工艺,发展速冻肉制品、冷鲜肉、中西式肉制品、预制食品等产品。立足牦牛特色资源,推动牦牛全产业链开发,发展牦牛配方乳粉、干酪素、牦牛冷鲜肉、牦牛休闲肉制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工业化屠宰率达到70%,原料肉加工率达到30%,产值达到150亿元。

  (四)特色果蔬加工业。以陇东南和河西地区为主要区域,立足优质林果和高原夏菜资源,依托天水众兴菌业公司、静宁金果实业公司、庆阳中庆农产品公司、陇南市华龙恒业农产品公司等企业,发展以苹果、枸杞、红枣、核桃、葡萄、沙棘、啤特果、食用菌、籽瓜、菊芋、玫瑰、花椒、银杏等地方特色果蔬为原料的保鲜果蔬、真空冻干果蔬、果脯、果酱、罐头、天然果肉原汁等产品。支持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改善产品包装,发展适合电商销售的食品,延伸产业链,特色果蔬加工率达到30%以上,产值达到100亿元。

  (五)百合加工业。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核心,辐射带动榆中、临洮等贫困县,依托甘肃爽口源生态公司、兰州金德百合商贸公司、甘肃大河中草药公司等企业,挖掘百合的食用、药用和保健价值,加快推进兰州百合产业园建设,支持企业采用无硫、真空、充氮等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鲜百合、百合干生产工艺水平,开发脆片、饮料、八宝粥等百合休闲食品和百合多糖、含片、药膳等保健食品,百合加工率达到30%以上,产值达到50亿元。

  (六)油橄榄加工业。以陇南为主要区域,依托陇南市祥宇油橄榄开发公司、陇南田园油橄榄科技公司等企业,围绕建设国家油橄榄示范基地,在贫困地区建设油橄榄加工原料生产基地,采用先进的冷榨工艺和自动化加工设备,提升油橄榄加工技术水平,扩大特级初榨橄榄油生产能力,延伸发展橄榄油软胶囊、化妆品等衍生产品,油橄榄加工率达到100%,产值达到10亿元。

  (七)旅游商品制造业。以甘南、临夏、庆阳、酒泉为主要区域,依托庆阳凌云服饰集团公司、临夏县祥泰工艺品公司、卓尼万荣洮砚文化公司等企业,做精做优卓尼洮砚、临夏砖雕、酒泉夜光杯、甘南唐卡、牦牛皮革制品、庆阳香包刺绣、保安腰刀、手工打结羊毛地毯、挂毯等产品,培育集创意设计、手工制作为一体的精准脱贫产业。围绕甘肃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引导企业在贫困地区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建设旅游商品加工基地,推动以家庭为生产单元的旅游商品加工业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地方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和大众旅游商品,扩大生产规模,带动贫困人口5万人以上。

  (八)特色小杂粮加工业。以庆阳、白银、定西为主要区域,以提高平衡膳食水平、降低营养损失为标准,依托甘肃西北大磨坊食品公司、通渭县乐百味食品公司、定西市绿康农产品加工公司、华池县北地雪小杂粮公司等企业,开发特色小杂粮加工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小杂粮加工业向安全、健康、营养、方便方向发展。围绕我省小杂粮优势产区,建设小杂粮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发展以荞麦、燕麦、粟米、良谷米、绿豆、蚕豆、豌豆等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产品和营养保健食品,提高特色小杂粮加工率,产值达到20亿元。

  三、工作路径

  (一)开展村企结对帮扶。鼓励和引导企业结合贫困地区特色资源开展村企对接,采取"一企一村一策" 等形式,与建档立卡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机制, 通过参股分红、订单采购、本地雇工等方式,开发农副产品种养殖、加工、家庭手工业等项目,建立贫困户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关系,实现村企合作,推动产业化扶贫。各市州工信委要选择一批优势企业,积极与贫困县对接,加快建立村企结对帮扶机制。

  (二)实施全产业链开发。筛选一批以特色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品种,从原料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环节重点支持,培育一批对产业具有带动和支撑作用的核心企业和拳头产品,延伸和壮大产业链。以当归、党参、黄芪、甘草、板蓝根等品种为重点,实施道地中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建设种植全过程质量管控的标准化示范基地,研究开发药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组建产业联盟,扩大市场营销。加快牦牛全产业链发展,推动牦牛养殖专业化、生产加工现代化,发展肉制品、乳制品、毛绒制品等产品,打造纯天然、无污染高原绿色品牌。

  (三)支持企业自建原料基地。以道地中药材、特色果蔬、畜产品等为重点,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支持兰州佛慈、兰州和盛堂、燎原乳业、中盛农牧等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在贫困县建设规范化种养殖基地,制定标准化种养殖技术规程,推广精准作业和机械化生产技术,提升原料质量水平,从源头上保证产品品质。

  (四)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扶持贫困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采取"一企一策"帮扶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壮大。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省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与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以投资建厂、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开展合作,借助大企业实力和品牌知名度,壮大当地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选择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政策指导、融资担保、技术培训等服务措施,培育成一批农副产品加工小微企业。

  (五)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以现有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基础,围绕精准扶贫,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强化产业特色和产业链配套,每个园区围绕主导产业打造1个公共服务平台,增强研发创新、质量检测等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产业承载力,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基地集中,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加快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渭源工业园、定西马铃薯精深加工基地、兰州百合产业基地、陇东南特色林果加工基地、临夏甘南特色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同省轻工研究院、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甘肃中医药大学、甘农大、西北师大等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合作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和省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推动企业从单一生产型向研发、生产、服务型转变。

  (七)加快发展绿色加工。支持企业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提高企业绿色制造水平。以绿色、无公害、有机为导向,支持企业开发以我省特色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养生保健产品,提高产品档次,促进优质优价,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八)实施项目带动。围绕我省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领域,帮助企业在贫困地区谋划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好、帮扶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建立农副产品加工重点项目库,从项目前期、开工、资金、进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跟踪服务,及时结合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实施,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兰州佛慈渭源药源基地、甘肃天水岐黄新厂建设、甘肃三元乳业日处理500吨生鲜乳加工等项目建设。

  (九)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设施设备,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培育发展现代加工新模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工体验、中央厨房、个性定制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向"产品+服务"转变。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各市州要按照本行动计划,结合当地产业基础和扶贫工作实际,明确目标任务,强化保障措施,科学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实施工作任务清单制管理,加强目标考核和监督检查,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及时解决产业扶贫推进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定期报告工作进展情况,落实帮扶目标任务,确保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强规划引导。指导和帮助各市州围绕其农副产品加工业主导产业编制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发展目标,细化工作任务,研究制定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的具体政策措施,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聚集度,帮助企业谋划实施一批技改升级项目,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加大对企业在贫困地区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农副产品加工等扶贫项目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相关产业发展专项,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扶持。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对自建原料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与贫困村结对帮扶取得成效的企业,在研发创新、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等项目上给予优先扶持。

  (四)强化融资服务。定期组织开展银企对接,引导各级金融机构参与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政银担合作平台,运用政策性风险补偿资金,为融资困难的中小微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银行信用贷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以及中期票据,支持有一定实力中小企业发行企业私募债。

  (五)开展技能培训。以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开展创业、法律、人才、管理、信息、融资、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强化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在贫困县定期组织企业家培训,培育一批有能力、有想法、有作为的致富能人,带动农户脱贫致富。会同省轻工业联合会在贫困乡村,组织开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能培训,提升贫困户劳动技能,增强"造血能力"。

 

声明:

① 本网站所有原创/整理的文章、图表、数据、资料,版权均为食安通(www.eshian.com)所有,如需转载,须注明“来源:食安通(www.eshian.com)”,

② 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媒体的文章、图表等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需保留 “来源:XXX” (非食安通)。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6219-9800

同类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