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更新时间:2018-03-13 点击:1944
各市、县(市、区)农委,委属有关单位:
现将《2018年种植业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2018年3月9日
2018年种植业工作要点
2018年种植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持续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发展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促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一、稳定提升粮食产能,切实肩负粮食安全责任
1.落实生产责任,组织开展“两区”划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按照“布局合理、标识清晰、生产稳定、能划尽划”的原则,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以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选择农田基础设施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会同有关部门划定52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900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确保今年2800万亩水稻和3500万亩小麦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基本完成。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
2.加快种业改革,激发现代种业创新活力。深化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促进种业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统筹推进南繁育种基地建设,建立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育种联合攻关机制和运行模式,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尽快培育一批具有突破性的优质、绿色、高效农作物新品种。选取2-3个农业大县(区),开展“互联网+种业”试点工作。完善品种试验体系和试点布局,优化品种试验设计,修订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把绿色优质、专用特用指标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规范品种审定、登记和引种管理,开展农作物新品种跟踪评价和展示示范推介工作,引领品种结构调整优化。推进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增强良种供应保障能力,充分满足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多样化市场需求。
3.提升耕地质量,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围绕种养结合,鼓励积造农家肥,增施有机肥,推广有机肥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以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为带动,通过利用有机养分资源,替代部分化肥用量,推进有机无机结合,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肥料统配统施服务,提高配方肥覆盖率和到田率,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向纵深发展。对玉米、蔬菜、水果等用肥量大的重点作物,在新安江、环巢湖流域等重点区域,以适期施肥、化肥深施等重点环节为突破口,主攻化肥减量增效。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针对耕地土壤障碍因素,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改进耕作方式。通过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通过粮豆轮作套作、固氮肥田、恢复发展绿肥,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持续提升土壤肥力;通过深松深耕,加深耕作层、打破犁底层,增强耕地保水保肥能力;通过控施化肥,减少不合理投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4.实施藏粮于技,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继续组织开展农业部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绿色生产与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攻关和试验研究,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分区域、分作物集成组装一批以农业机械为载体的绿色生态环保、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效能提升的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技术模式,为稳定粮食产能、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产品供给,提供技术支撑。拓展创建内涵,健全运行机制,打造高标准示范园区,强化新技术集成配套和示范应用,引领绿色发展。
5.加强病虫防控,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加强病虫疫情防控。加快全省测报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田间动态监测和预报,推进病虫测报智能化、信息化。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广泛发动,全力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提高防治效果和到位率。加强植物疫情监测和防控,防止疫情传入和扩散蔓延。推进农药减量控害。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突出抓好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积极发展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环保新型农药,筛选和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开展病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推广应用新型高效植保机械和科学安全用药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力争2018年全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8%,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9%,农药利用率达到40%,农药使用量与基期相比不增加。加强农药监管。开展农药市场质量抽检工作,加强农药市场执法指导,净化农药市场。做好农药使用安全风险监测控制,开展特色小宗作物调查统计和用药筛选工作。实施低毒生物农药补贴示范项目。推进农药管理体系建设,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6.加强监测预警,推进科学防灾减灾。建立健全监测网络,扎实抓好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等监测预警,针对性提出农作物生产管理技术意见,有效指导农业生产。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推广农作物适应性种植,推进主动避灾。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和作物生育进程,制定防灾减灾技术方案,落实关键技术,推进科学抗灾。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抗灾一线,指导农民搞好生产恢复,实现有效救灾。加强农情信息工作,强化基层信息报送,做到重要农情灾情第一时间收集掌握、分析上报。
二、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7.推广轮作制度,调优生产种植结构。建立完善一批绿色生态、高质高效的轮作生产技术模式,推广耕地轮作制度,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和资源永续利用。大力发展“粮食+绿肥”、“粮食+豆类”等生态友好型生产模式,扩大麦豆轮作面积,适度发展麦茬露地蔬菜(瓜)和稻田马铃薯。积极构建粮经饲三元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紫云英、苜蓿等优质绿肥饲草和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种植,促进种地养地农牧结合。在巩固主产区、稳定粮棉油发展、稳步提升产能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
8.减少无效供给,发展绿色优质和特色产品。调减耗肥水、易感病、效益低的作物。巩固玉米调减成果,推进籽粒玉米改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适当调减沿江江南赤霉病易发区的低产低效小麦种植。在江淮分水岭地区、行蓄洪区和沿江双季稻区,调减部分水稻种植,力争完成调减50万亩以上。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优先发展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稻米和高蛋白大豆等产品,积极发展有区域特色的杂粮杂豆、风味独特的小宗油料,加快发展茶叶、水果、食用菌、中草药等特色作物。稳定设施蔬菜面积,优化区域布局,保障蔬菜均衡供应。
9.推进种养结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养带种、以种促养,将种植业作为畜禽粪污的“消纳池”,促进地力培肥和环境友好。积极发展稻渔、稻鸭综合种养模式,实现稳粮提质增效。推进产加销结合,依托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生产,积极发展保鲜、贮藏、分级、包装等采后处理、冷链物流,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推进农旅结合,在茶叶、油菜、水果等优势产区,因地制宜发展茶园体验、油菜观光、水果采摘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挖掘种植业外部增收潜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
三、坚持绿色生产导向,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10.继续优化产地环境。加强退化耕地综合治理,针对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等突出问题,开展地力培肥综合治理。引导设施蔬菜大县,开展土壤改良治理试点,推广轮作倒茬、深翻深耕、土壤消毒、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模式,缓解连作障碍,减轻土传病害。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进一步充实监测内容,强化全程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及时有效。重点加强县级土壤肥料化验室建设,改善硬件设施和条件,提升检测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化验室检测能力考核,对县级化验室能力考核和考核不合格单位重新考核,实现两个全覆盖。
11.实施种植业提质增效工程。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基础上,统筹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高效种植模式。立足提质增效,大力推进小麦、水稻、玉米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加快发展优质稻米、强筋和弱筋小麦、饲用玉米等专用粮食。加快茶果产业发展,着力提升茶果产业效益,加强茶果原产地保护,做优做强四大名茶,开发茶叶多功能性。以蔬菜标准园创建为抓手,加强技术创新和推广,加快生产装备更新换代,建立面向长三角地区的优质蔬菜生产供应基地。
12.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投入品使用监管,落实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推进农药追溯体系建设,两年内再禁止使用2种高毒农药,剩余10种5年内逐步禁止使用。严格实施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推行专柜销售、实名购买、电子档案和追溯管理。加强农药使用安全风险评估监控,对使用15年以上的农药品种开展风险再评价,对现有高毒农药深入开展风险评价和替代产品筛选。指导农民科学用药,严格落实按标签标注用药和安全间隔期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小宗作物用药登记,科学合理采取临时用药措施,最大限度缓解小宗作物用药短缺问题。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机制,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5项制度,率先在果茶产品开展试点。深入开展以农药残留监控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行动,确保从田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
13.大力开展品牌建设。以区域公共品牌、行业品牌、产品品牌为重点,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打造“绿色皖农”品牌集群。依托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及大型企业集团,将“三品一标”作为农业品牌建设重中之重,在粮食主产区、果菜茶优势产区创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共品牌,加快培育一批品质好、叫得响、占有率高的知名大品牌。按照“拾回老味道、重塑老品牌、恢复老技艺,开发新产品”的思路,创响一批有历史沉淀、文化传承、市场认同的特色品牌。创新营销模式,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格局。
四、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持续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14.加快培育新型主体。结合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快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土地互换、土地入股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多元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开展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代耕代种代储等全程社会化服务,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服务中,催生跨区域、线上线下等多种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内容。在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县重点扶持一批管理规范、装备精良、服务高效的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推广全程承包防治服务模式。
15.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结合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训种植大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技术骨干,掌握技术要领,加强示范引导,提升科学种田整体水平。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项目区扶持培训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支撑乡村振兴。
16.发挥产业引领。加快规模化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支持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融合。积极发展农社对接、农商对接、电子商务,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改善升级。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团,引领种植业转型升级。
五、加强依法行政,推进种植业科学执法
17.加强依法行政。继续推进《种子法》和新修订的《安徽省种子管理条例》贯彻实施,开展《农药管理条例》贯彻落实推进年活动。做好种子、农药登记初审和生产经营许可工作。加强种子执法、植物检疫员队伍建设,开展管理培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法律法规条例宣传,营造良好法制氛围。推进公共服务清单事项有效落实。加强政务公开力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对种子、农药、肥料行政审批和执法监管信息及时依法公开。
18.推进科学执法。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监管。建立健全种子、农药风险监测、再评价、登记退出等管理机制,退出一批存在安全隐患的缺陷品种和老旧高风险农药。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稳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等违法行为,净化农资市场,维护农民利益。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普及种子、农药、肥料管理知识,增强种子、农药、肥料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管理者法治意识。
声明:
① 本网站所有原创/整理的文章、图表、数据、资料,版权均为食安通(www.eshian.com)所有,如需转载,须注明“来源:食安通(www.eshian.com)”,
② 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媒体的文章、图表等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需保留 “来源:XXX” (非食安通)。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6219-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