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局关于切实做好受灾地区夏粮收购工作的紧急通知(国粮电[2016]5号)

来源: 国家粮食局 更新时间:2016-07-06 点击:870

发布单位:国家粮食局
发布日期: 2016-07-04
失效/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国粮电[2016]5号
实施日期:
状       态: 现行
备       注:

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新疆、山西、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区)粮食局,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纺集团公司、中航工业集团公司:

  目前夏粮收购工作已全面展开。今年部分地区小麦灌浆期和收获期连续阴雨而受灾严重,不完善粒超标情况比较突出,对农民售粮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政策,积极帮助受灾地区农民减轻灾害损失,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防止发生农民“卖粮难”,现就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切实增强救灾减损、助农增收意识,积极履行好粮食行业职责。各级粮食部门和政策性粮食收储政策执行主体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大灾之年为种粮农民救灾减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把妥善处置小麦不完善粒超标问题、帮助农民减少损失,作为今年夏粮收购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实抓好。要针对受灾之年的特殊情况,积极作为,打破常规,急事急办,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帮助农民售粮变现,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地区,各委托收储库点必须按照执行预案的规定全面启动政策性收购工作,方便农民就近卖粮,收购中不得搞变通、打折扣,不得以优先安排储备粮轮换等各种理由拒收符合政策性收购质量要求的粮食,切实把中央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二、正确执行小麦收购质量标准,确保不完善粒检验准确公平。在政策性小麦收购中,要准确理解、正确把握小麦收购质量标准和质价政策,防止操作执行过严损害农民利益。一是关于萌动粒的检验。必须在样品检验时,取疑似小麦萌动粒颗粒,用刀片从胚部明显隆起部分的中部纵向剖开,仔细观察剖面皮层是否与胚分离,未分离的不得判定为不完善粒。二是关于生霉粒的检验。必须在样品检验时,取疑似小麦生霉粒颗粒,用手指轻抹霉斑(病斑),仔细观察霉斑是否被抹掉,颗粒表面是否留下明显痕迹,霉斑物质是否是泥土等污染物,如霉斑被抹掉且粒面未留明显痕迹或霉斑物质是泥土等污染物的,不得判定为不完善粒。三是关于不完善粒检验的程序。收购农民出售的不完善粒超标的政策性粮食,必须先经过筛选、色选整理后再扦样检验,必须用检验过大样杂质的样品(即检验容重使用的样品)来检验不完善粒,避免将应判定为杂质的破碎粒误判为不完善粒。

  三、切实改进作风优化服务,帮助农民整理小麦实现提级进等。各地要加强农户储粮指导,动员农民在售粮前加强整理,提高交售小麦的质量等级。小麦不完善粒较重的地区,要积极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为农民预先扦样检验,帮助农民掌握待售小麦的质量情况,合理选择销售渠道,尽量避免退车。要积极开展预约收购、上门收购、绿色通道服务等,尽量减少农民排长队卖粮。各政策性粮食收储库点要在收购现场免费为售粮农民提供风选、筛选、色选等整理服务,促进小麦提级进等,提高检验合格率,尽最大努力帮助农民减损增收。

  四、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多措并举做好超标小麦的收购工作。各地要遵照国务院有关会议关于“按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要求,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收购处置不达标小麦,农发行保障收购资金供应,所需费用补贴由地方政府负担,可在省级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的精神,在省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结合本地实际,积极采取购置设备整理、补贴加工收购、地方临储收购、组织企业和农户对接等有效措施,切实抓好不完善粒超标小麦的收购工作,合理利用粮食资源,减少农民损失。要进一步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避免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

  五、加强宣传引导和督导检查,确保粮食收储政策严格落实到位。各地要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宣传力度,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工作,让粮食收购政策和质价标准家喻户晓。要加强粮食市场形势分析研判,及时发布粮食收购进展、市场价格走势等信息,引导市场预期,主动回应社会关切。要督促企业严格执行质价政策和质量检验操作规程,派出工作组赴夏粮收购一线开展督导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主动接受媒体监督,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切实维护好收购市场秩序,确保夏粮收购工作顺利进行。

  国家粮食局

  2016年7月4日

声明:

① 本网站所有原创/整理的文章、图表、数据、资料,版权均为食安通(www.eshian.com)所有,如需转载,须注明“来源:食安通(www.eshian.com)”,

② 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媒体的文章、图表等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需保留 “来源:XXX” (非食安通)。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6219-9800

同类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