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农农发[2016]2号)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更新时间:2016-04-13 点击:782

发布单位:农业部
发布日期: 2016-04-05
失效/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农农发[2016]2号
实施日期:
状       态: 现行
备       注:

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农垦局(厅、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种植和消费历史悠久。近年来,受比较效益下降、进口冲击等影响,大豆生产出现下滑,产需缺口扩大。为贯彻落实中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着力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积极发展大豆生产,提升大豆生产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豆是优质的植物蛋白资源,也是健康的食用植物油源。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轻言放弃大豆,保持国内一定规模的大豆生产是必要的。

  (一)促进大豆生产发展是满足国内食用消费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阶段,居民改善食物营养结构的愿望迫切,对高蛋白食品需求增加。大豆是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每100克大豆含蛋白质40克左右,是小麦的3.6倍、玉米的4.2倍、大米的5倍,是牛肉的2倍、猪肉的3倍,素有“田中之肉、营养之王”的美誉。大豆还含有异黄酮、卵磷脂、皂苷、可溶性纤维等,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专家分析,进口大豆主要是满足饲用豆粕需要,也弥补食用植物油的缺口。国产大豆仍是食用大豆的主体,其中80%多加工成豆制品、调味品。应当保持国内大豆生产的稳定,满足居民对植物蛋白的需求。

  (二)促进大豆生产发展是实现用地养地结合的需要。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转变发展方式任务异常艰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合理轮作制度,能够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缓解环境压力。大豆是豆科作物,具有根瘤共生固氮作用。田间试验测定,1亩大豆可固氮8公斤左右,相当于施用18公斤尿素。大豆成熟后,秸秆少、落叶多,养分归还率高,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大豆根系发达,能分泌大量有机酸,可溶解土壤中难溶的磷、钾等养分,利于下茬作物吸收。这些年,黑龙江、内蒙古的第四、五积温带连续多年调减大豆改种玉米,造成连作障碍,土壤养分失衡、病虫加重。保持大豆生产稳定发展,推行大豆与玉米轮作倒茬,做到用地养地结合,可实现资源节约、永续发展。

  (三)促进大豆生产发展是优化调整种植结构的需要。当前,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突出表现为粮食库存过大,特别是玉米积压较多,大豆严重短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调整优化玉米结构,巩固提升优势区产能,适当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和西南石漠化区等“镰刀弯”地区的非优势区玉米面积,改种大豆、杂粮杂豆、青贮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既能化解玉米过剩库存,又增加产需缺口较大的大豆供应。

  (四)促进大豆生产发展是保护种质资源和传统产区农民利益的需要。我国大豆种质资源丰富,在国家基因库中现保存2.3万多份栽培品种、1万多份野生大豆资源,占世界大豆种质资源的80%以上。可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同时,大豆适宜区特别是东北冷凉区几百万农民的生计主要靠种植大豆,事关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二、进一步明确大豆生产发展的思路原则和目标任务

  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市场需求等因素,科学确定大豆生产发展的思路原则和目标任务,促进大豆生产稳定发展。

  (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发展新理念为统领,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满足国内食用大豆需求、构建合理轮作制度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强化政策扶持,推进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大豆生产稳定发展,形成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错位竞争、相互补充的格局,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一是统筹资源与布局。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耕作方式,优化调整生产布局。调减东北第四、五积温带玉米面积,扩大大豆种植,推行大豆与玉米、马铃薯、小麦等合理轮作。二是统筹生产与消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高蛋白大豆,满足食用大豆消费需求,保持东北优势区油用大豆生产能力。三是统筹科研与生产。着眼生产发展需要,加强优质、专用、耐密、高产、多抗、宜机收的突破性品种及配套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研究,挖掘增产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四是统筹政府与市场。发挥政府在市场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信息引导,完善扶持政策,强化市场调控,实现供需平衡。五是统筹国内与国际。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合理布局国际产能,保证国内市场稳定供应。

  (三)目标任务。一是扩大面积。力争到2020年大豆面积达到1.4亿亩,比2015年增加4000万亩。二是提高单产。力争到2020年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35公斤,比2015年提高15公斤。三是提高品质。力争到2020年食用大豆蛋白质含量提高2个百分点,榨油大豆含油率提高1个百分点。四是提高效益。通过加快科技创新、经营体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三、切实抓好大豆生产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实

  促进大豆生产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各级农业部门要着眼全局,聚焦重点发力,狠抓措施落实,全力促进大豆生产稳定发展。

  (一)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实施《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完善《大豆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优势区域集中。东北春大豆和黄淮海夏大豆优势产区,要调整优化结构,因地制宜调减玉米,扩种大豆。“镰刀弯”地区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推行玉米与大豆轮作,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构建合理轮作体系。

  (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对大豆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选育突破性品种。组织开展协作攻关,集中力量攻克技术瓶颈,集成组装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推进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在东北、黄淮海地区选择一批县,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试点,创建一批亩产200公斤以上的典型。

  (三)强化大豆政策扶持。在总结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统筹考虑保护农民利益、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衔接等,完善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合理确定目标价格,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提早公布年度目标价格水平,稳定收益预期,引导农民科学安排生产。开展耕地轮作制度试点,支持东北冷凉区和农牧交错区推行玉米大豆轮作,探索建立用地养地结合的轮作制度。

  (四)建立优质大豆保护区。根据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加快建立东北优质大豆保护区。保护种质资源,开展资源调查搜集与开发利用,实施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保护生产能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巩固提升产能。保护生产主体,落实扶持政策,培育大豆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提高规模种植效益。

  (五)加强大豆市场调控。加强分析预警,建立大豆供需信息发布机制。健全大豆进口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市场投资预期。强化进口大豆监管,严格执行检验检疫标准。把握大豆进口的时机、节奏,稳定国内大豆价格。

  (六)科学引导健康消费。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市场消费行为,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鼓励居民合理食油、用油,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广泛宣传大豆食品的营养功效和保健功能,扩大国内优质大豆消费市场,为促进大豆生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农 业 部

  2016年4月5日

 

声明:

① 本网站所有原创/整理的文章、图表、数据、资料,版权均为食安通(www.eshian.com)所有,如需转载,须注明“来源:食安通(www.eshian.com)”,

② 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媒体的文章、图表等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需保留 “来源:XXX” (非食安通)。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6219-9800

同类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