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 更新时间:2023-01-03 点击:90
各设区市农业农村局、赣江新区社会发展局∶
现将《江西省“十四五”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2年12月29日
江西省“十四五”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
畜牧业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保障食物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畜牧业在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根据《“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江西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文件,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省畜牧业克服资源要素趋紧、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不利因素影响,生猪产能全面恢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畜牧业实现新突破,为“十四五”畜牧兽医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生猪产能实现了快速恢复,牛羊和家禽加快发展,畜产品市场供应得到有效保障。2020年,全省肉类总产量285.2万吨,禽蛋产量61.2万吨,鲜奶产量9.1万吨,蜂蜜产量2.3万吨,饲料总产量807万吨,全省畜牧业产值再创新高,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25.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29.5%,比2015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每年我省生猪外调量稳居全国前列,为全国生猪市场供应作出了“江西贡献”。
二是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受“十三五”非洲猪瘟疫情的巨大冲击,我省生猪产能同全国一样,出现大幅下降。各级党委、政府把生猪稳产保供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深入推进复产增养行动,出台落实扶持政策,实现了生猪产能的快速恢复。2020年,全省生猪存栏1569.9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44.4万头,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生猪出栏也达到2218.3万头,为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奠定了基础。
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按照“稳猪、强禽、扩牛羊”的发展思路,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持续实施草地畜牧业发展工程,推动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家禽和牛羊产业加快发展。2020年,全省家禽出栏5.68亿只,比2015年增长31.7%,禽肉产量84.5万吨,比2015年增长40.7%。牛出栏135.1万头,比2015年增长18.7%,羊出栏158.4万只,比2015年增长51.2%,牛羊肉产量17.8万吨,比2015年增长39.3%。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比重达到29.6%,牛羊肉产量占比6.2%,比2015年分别提高了11.4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
四是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坚持生猪恢复生产和非洲猪瘟防控“两手抓”,深入开展生猪屠宰、泔水喂猪、猪肉市场、生猪调运专项整治和生物安全提升行动,落实落细监测排查、检疫监管、清洗消毒、应急处置等关键防控措施,非洲猪瘟防控能力和生物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有5000余家规模养殖场完成生物安全改造,建成社会化车辆洗消中心134个,4家企业通过国家首批非洲猪瘟无疫小区评估,建成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创建)场17个。应免畜禽强制免疫密度保持100%,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和猪瘟抗体合格率保持90%以上,2019年以来未发生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
五是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做到保供给与保生态并重,全力构建资源化利用组织保障、政策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通过项目实施、培训指导、监督检查、考核问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在国家“十三五”期间4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考核中,我省3年获评“优秀”等次。2020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5%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稳步推进,已建成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场41个,日处理能力达327吨,病死猪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78%以上。
六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持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到2020年,累计创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达到823家,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7.8%,比2015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蛋鸡规模比重达到75.9%,比2015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进一步提升。关停小型生猪屠宰场点323家,生猪屠宰企业压减到195家。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公司+村委会”“订单服务”等模式,带动养殖场户融入现代畜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鼓励养殖、屠宰、加工、流通、销售、电商服务一体化布局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畜禽产业与餐饮业、文化业、旅游业结合,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七是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较高水平。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产管结合等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和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深入推进兽药二维码追溯管理制度,广泛开展科学安全用药知识宣传,倡导兽用抗菌药减量化使用,严格落实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计划,严厉打击兽药残留超标和制售、使用假冒伪劣饲料、兽药等违法行为,饲料、兽药等投入品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十三五”期间,饲料、兽药等投入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畜禽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生鲜乳违禁添加物保持“零检出”。
(二)面临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四五”时期畜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稳产保供任务更加艰巨。未来一段时期,畜产品消费仍将持续增长,但养殖成本上升趋势明显,新冠肺炎疫情、非洲猪瘟疫情加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产业发展不确定性还存在,肉、蛋等重要畜产品在高水平供应基础上保持稳定增长难度加大。
二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养殖及饲草料种植用地难问题突出,饲料粮供需紧张,影响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程。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容量趋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渠道不够通畅,种养结合不够紧密,粪肥还田利用质量较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较重,保护与发展矛盾仍然存在。
三是产业发展风险更加严峻。生产经营主体生物安全水平参差不齐,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与畜禽饲养量不平衡,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生物安全保障能力不足,动物疫病防控压力大。“猪周期”困局尚未破解,玉米等饲料粮供需矛盾突出,猪肉价格起伏频繁,市场风险加剧。
四是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平衡,家禽和牛羊比重偏低,蜂、兔、鸽等特色畜禽发展不足。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一产比重过大、二产增值太少、三产发展不足,加工流通体系培育不充分。畜产品品牌整体不响,市场竞争压力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缺乏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
五是兽医公共服务能力薄弱。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薄弱,机构队伍还不健全,兽医实验室建设滞后,疫病诊断和检测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屠宰监管等繁重工作任务。
(三)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国重农强农氛围进一步增强,推进畜牧业现代化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是畜牧业发展基础夯实。以环保整治和非洲猪瘟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广应用了生物安全、粪污处理、环境控制等先进工艺模式和自动化、智能化科技装备,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素质大幅提升,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对畜牧业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给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重大机遇。近年来,我省出台落实了财政、金融、用地、环保等系列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畜牧业稳产保供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三是畜产品市场潜力较大。我省人均畜产品消费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及国内发达省份还有较大差距。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特别是消费需求不断升级,肉蛋奶等动物蛋白需求显著增加,牛羊肉等需求快速增长,绿色优质畜产品市场空间不断拓展。
四是畜牧业发展内生动力将持续释放。畜牧业生产主体呈现明显的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畜牧业作为农业中社会资本投入最高的产业,随着生产加快向规模主体集中,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凸显,产业发展、质量提升、效率提速空间巨大。
五是动物防疫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实行积极防御、主动治理,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人兽共患病防控。新修订《动物防疫法》《畜牧法》为畜牧兽医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依据和工作遵循。中央编办、农业农村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理顺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制机制,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着力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养殖、经营、加工流通和监管体系,不断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畜禽产品消费需求,推进畜牧业在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为打造乡村振兴样板之地,加快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主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贯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整合畜牧产业生产要素,畅通国内大循环,增强畜牧业发展活力。
二是坚持政策引导。更好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市场调控、支持保护等作用,消除限制畜牧业发展的不合理壁垒,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政策协同,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坚持防疫优先。将动物疫病防控作为防范畜牧业产业风险和防治人畜共患病的第一道防线,着力加强防疫体系能力建设,落实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的防疫责任,形成防控合力,强化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保障。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破解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断提高畜禽良种化、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五是坚持绿色发展。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畅通种养结合路径,协同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和环境保护,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畜牧业产值稳步增长,增收效益持续提高。畜牧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更加健全,综合生产能力和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加工流通体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到2025年,肉类总产量400万吨,年均增长7.0%;禽蛋产量75万吨,年均增长4.2%;生牛奶产量12万吨,年均增长5.7%;蜂蜜产量2.5万吨,年均增长1.6%。工业饲料总产量1200万吨,年均增长9.2%。实现畜牧业综合产值3500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1500亿元。
二是生猪生产稳定发展。到2025年,生猪存栏稳定在1700万头左右、年均增长1.6%,能繁母猪存栏稳定在170万头左右,生猪出栏稳定在3200万头左右、年均增长7.6%,猪肉产量272万吨、年均增长8.5%,生猪(含肉品)外调1000万头左右,生猪生产保持稳定发展,生猪主产省地位得到巩固提升。
三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到2025年,力争牛出栏150万头、年均增长2.1%,羊出栏500万只、年均增长25.8%,牛羊肉产量30万吨,年均增长11.0%;家禽出栏6.3亿只、年均增长2.1%,禽肉产量95.5万吨,年均增长2.5%;蜂、兔、鸽、鹌鹑等特色畜禽保持较快发展。
四是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稳步推进,到2025年,生猪、蛋鸡规模养殖比重保持80%以上,力争肉鸡、肉牛、奶牛、羊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78%、35%、40%、56%,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0%;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力争达到9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7%以上;年产50万吨以上的工业饲料企业数量达到10家,饲料工业产值450亿元;年产值过亿的兽药生产企业达到6家,兽药产业产值35亿元;畜产品加工加快发展,全省标准化生猪屠宰能力达到2000万头以上,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
五是重大动物疫情平稳。生产经营各环节生物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重大动物疫情形势保持平稳,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
六是畜产品安全有保障。从养殖到屠宰全链条兽医卫生监管能力大幅提高,兽医社会化服务能力有效增强,饲料、兽药监管能力持续增强,为维护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坚强支撑。
江西省“十四五”畜牧兽医行业发展指标
指标 |
单位 |
2020年 基期值 |
2025年目标值 |
年均增长(%) |
指标属性 |
一、畜禽存栏 |
|||||
1.猪存栏 |
万头 |
1569.9 |
1700 |
1.6 |
预期性 |
其中:能繁母猪 |
万头 |
144.4 |
170 |
3.3 |
预期性 |
2.牛存栏 |
万头 |
275.5 |
270 |
稳定 |
预期性 |
3.羊存栏 |
万只 |
123.5 |
500 |
32.3 |
预期性 |
4.家禽存栏 |
万只 |
24554 |
27000 |
1.9 |
预期性 |
二、畜禽出栏 |
|||||
1.猪出栏 |
万头 |
2218.3 |
3200 |
7.6 |
预期性 |
2.牛出栏 |
万头 |
135.1 |
150 |
2.1 |
预期性 |
3.羊出栏 |
万只 |
158.4 |
500 |
25.8 |
预期性 |
4.家禽出栏 |
万只 |
56832 |
63000 |
2.1 |
预期性 |
三、畜禽产品产量 |
|||||
1.肉类总产量 |
万吨 |
285.2 |
400 |
7.0 |
预期性 |
其中:猪肉 |
万吨 |
180.7 |
272 |
8.5 |
预期性 |
牛肉 |
万吨 |
15.2 |
20 |
5.6 |
预期性 |
羊肉 |
万吨 |
2.6 |
10 |
30.9 |
预期性 |
禽肉 |
万吨 |
84.5 |
95.5 |
2.5 |
预期性 |
2.禽蛋 |
万吨 |
61.2 |
75 |
4.2 |
预期性 |
3.生牛奶 |
万吨 |
9.1 |
12 |
5.7 |
预期性 |
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
% |
80 |
>80 |
/ |
约束性 |
五、畜禽养殖规模化率 |
% |
71 |
80 |
/ |
预期性 |
六、畜牧业综合产值 |
亿元 |
2500 |
3500 |
7.0 |
预期性 |
七、饲料工业产值 |
亿元 |
265 |
450 |
11.2 |
预期性 |
八、畜禽产品抽检合格率 |
% |
98 |
98 |
/ |
预期性 |
九、工业饲料质量监管抽检合格率 |
% |
96 |
98 |
/ |
预期性 |
十、兽药质量监管抽检合格率 |
% |
96 |
98 |
/ |
预期性 |
三、重点任务
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按照“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经营体系、加工流通和监管体系,持续推动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聚焦九大重点任务,突破关键环节,加快推进畜牧业现代化,为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样板之地提供强力支撑。
(一)抓好重要畜禽稳产保供
坚持科技兴牧、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保持用地、财政、金融、环保扶持生猪等重要畜禽产品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长效性,确保“菜篮子”有效供给。持续巩固生猪产能,落实产能调控实施方案目标要求,紧盯能繁母猪、规模猪场保有指标,做好监测预警、分级调控、考核问效,推动生猪“保险+期货”试点,加强风险防范,避免生产大起大落。贯彻落实省政府“牛羊十条”“家禽八条”高质量发展意见,大力实施牛羊产业建设、赣中南肉牛产业集群等项目,打造一批肉牛肉羊大县,巩固提升优质地方肉鸡、水禽优势产区,培育富硒禽蛋、白羽肉鸡等特色基地,提高牛羊禽肉在肉类总产中的比重,夯实重要畜禽产品稳产保供基础。因地制宜发展蜂、兔、鸽、鹌鹑等特色畜禽养殖,增加优质特色畜产品市场供应。
(二)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效益
依托部省共建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推动畜牧业绿色转型,推广应用绿色健康安全养殖技术、工艺、模式,提升畜产品供给质量。科学合理布局,养殖规模与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养殖业与种植业相协调。坚持种养结合,组织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推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建设,加强畜禽粪污处理与利用设施改造,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质量效益。开展蜜蜂高效授粉试点示范,推进蜂业质量提升。
(三)建立现代畜牧业养殖体系
提升畜禽养殖集约化水平,坚持增量与提质相结合,推行全面标准化生产方式,提升养殖装备水平,切实提高畜禽养殖劳动生产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和资源利用率。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病死畜禽无害化、畜禽粪污资源化”的要求,持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示范引导养殖场改造升级,推广应用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设施设备,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建设一批智慧牧场。
(四)建立现代畜牧业经营体系
支持引进大型畜牧产业集团落户,培育本土畜牧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优做强。鼓励畜禽养殖户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全程服务、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抓大不放小、以大带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资金、技术、管理优势,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引领,盘活中小养殖场户土地、栏舍、劳动力等资源,带动中小养殖场户发展规模经营,提升市场竞争力。
(五)健全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加大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力度,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健全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良种推广网络,提升畜禽良种供应能力和良种覆盖率。坚持政府政策引导、企业自主参与、多方技术支撑,采取从场入手、分步实施、示范带动、合力推动等方式,以畜禽核心育种场和种公畜站为重点,加强种用动物健康管理,积极开展种畜禽场主要垂直传播动物疫病净化试点和示范,从源头强化畜禽生产安全。
(六)建立现代畜牧业加工流通体系
大力发展畜禽屠宰加工业,优化产能布局,建设一批工艺先进、冷链完备、管理规范的现代化屠宰加工及精深加工企业、冷链物流体系,推动屠宰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兽药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与养殖业融合发展。培植一批覆盖畜禽养殖、饲料、兽药生产、屠宰加工、物流配送、产品推广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大企业。实施“互联网+”现代畜牧业行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农村电子商务和基于互联网的养殖、加工、物流、销售新业态新模式。实施畜牧业品牌战略,积极融入“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赣鄱正品”品牌推介行动,深入推进绿色、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提高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
(七)建立现代投入品监管体系
坚持源头管控把好准入关口,全面执行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和新版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大力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行动,规范兽用抗菌药、饲料添加剂使用。围绕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建立健全执法监管体系,完善监督举报、检打联动、信息通报等制度,健全上下联动、区域联动、部门联动的案件查处机制。深化饲料、兽药“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引导规范生产、经营和使用。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组织开展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督促指导生产经营使用主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过程管控等制度,严格执行兽用处方药管理和休药期等规定。
(八)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动物疫病净化与消灭工作,推动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无疫区和无疫小区建设、动物疫病净化“三位一体”防控策略。加强联防联控,完善风险评估、宣传干预、流通调运监管等人畜共患传染病综合防控策略。健全基层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和队伍,强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强化防疫应急制度、技术、物资储备,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动物疫病检测诊断和监测预警能力。实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制度,扎实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和疫情预警,建立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制度。
四、产业布局
优化区域布局与产品结构,力争至2025年,畜牧业综合产值3500亿元,其中,一产的目标产值达到1500亿元,占综合产值的42.9%;二三产的目标产值达到2000亿元,占综合产值的57.1%。
(一)生猪产业
发挥资源、技术、市场和区位等优势,进一步巩固提升“一片两线”(赣中片和京九、浙赣沿线)生猪优势产区。实施分类分区指导,南昌、九江、上饶、景德镇等市确保生猪自给,其他设区市在保证自给的基础上扩大外调规模,为保障全国生猪市场供应作出积极贡献。
稳定发展进贤县、南昌县、新建区、东乡区、余江区、万年县、渝水区、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上高县、袁州区、万载县、吉安县、新干县、泰和县、安福县、定南县、南康区、信丰县、兴国县、会昌县、全南县、修水县等传统生猪调出大县,进一步扩大调出量,巩固提升生猪大县地位。
加快发展瑞金市、赣县区、安远县、大余县、于都县、芦溪县、湘东区、莲花县、南城县、贵溪市、宜丰县、永新县、吉水县、余干县、鄱阳县、乐平市等优势潜力养殖大县,提升生猪供应能力,在保障自给的基础上,扩大调出量。
(二)家禽产业
1.肉鸡。以泰和乌鸡、崇仁麻鸡、宁都黄鸡等优质地方肉鸡优势产区为核心,重点发展进贤县、南昌县、广丰区、崇仁县、资溪县、万载县、吉安县、泰和县、永新县、宁都县、于都县等县(市、区)。
2.蛋鸡。重点发展德安县、修水县、共青城市、南城县、南昌县、进贤县、新建区、临川区、东乡区、丰城市、上高县、宜丰县、贵溪市、信丰县、寻乌县、吉安县、泰和县等县(市、区)。
3.水禽。重点发展南昌县、进贤县、丰城市、樟树市、吉水县、遂川县、吉安县、永丰县、万安县、兴国县、大余县、余干县、鄱阳县、永修县、共青城市、莲花县等“沿江环湖”水禽优势县(市、区)。
(三)草地畜牧业
1.肉牛。重点发展赣中、赣中南肉牛优势产区,兼顾发展赣北、赣南肉牛生产基地。主要包括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上高县、万载县、渝水区、泰和县、安福县、吉安县、吉州区、吉水县、永丰县、永新县、莲花县、信丰县、会昌县、瑞金市、于都县、乐安县等县(市、区)。
2.肉羊。重点发展赣西、赣西北、赣东北肉羊优势产区。主要包括修水县、瑞昌市、武宁县、永修县、上栗县、湘东区、芦溪县、渝水区、广丰区、鄱阳县、乐平市、浮梁县、袁州区、万载县、樟树市、铜鼓县、宜丰县、遂川县、赣县区等县(市、区)。
3.奶牛。重点发展进贤县、于都县、宁都县、吉州区、芦溪县、东乡区、奉新县等县(市、区)。
(四)畜禽屠宰产业
科学规划畜禽屠宰产业布局,综合考虑各地国土空间规划、畜禽养殖规模、市场消费水平、屠宰生产加工能力、冷链配送服务能力、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统一设置和布局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按照“主产区集中屠宰、全链条冷链配送、主销区冷鲜销售”的原则,引导畜禽屠宰产能从主销区向主产区转移。合理控制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数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到2025年,在全省32个生猪养殖大县,每县至少建成1个年屠宰生猪30万头以上的标准化屠宰企业,在赣中片和京九、浙赣沿线生猪优势产区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屠宰加工企业,促进主产区出栏生猪就近屠宰。积极发展畜禽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企业,对在同一地市范围内年出栏肉猪20万头以上的大型养殖企业,新建屠宰自养生猪的产加销一体化、标准化屠宰企业,不受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数量限制。
五、重点工程
围绕重点建设任务,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财政资金,积极引导带动地方和社会投入,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全面夯实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生猪稳产保供工程
加快良种繁育与推广。健全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一批核心育种场。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引导种公猪站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扩大优质种群规模,推广优质种公猪精液。
强化生猪产能保护。建立生猪基本产能保护制度,落实生猪产能调控措施,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化的产能调控基地,发挥稳产保供重要基础支撑作用,保持能繁母猪存栏稳定。加强生猪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扩大规模猪场数量,增强生猪市场供应保障能力。完善生猪稳产保政策保障和责任考核体系,开展生猪产能调控工作考核,推进用地、环保、保险、信贷等扶持政策有效落实,并保持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长效性。
加强市场调控。强化生猪生产信息化管理,做好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引导养殖场户合理生产经营保持生猪生产稳定发展。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加快“调猪”向“调肉”转变。
(二)牛羊扩群增量工程
扩大牛羊改良覆盖面,提高良种供给能力和质量。发展适度规模母牛养殖户,扩大母牛基础,提升犊牛自给率。因地制宜改良天然草地,合理利用草山草坡、农闲田和农副产品资源,种植优质饲草,促进草畜配套。实施牛羊大县建设战略,依托牛羊产业建设、肉牛肉羊提质增量、赣中南肉牛产业集群等项目,打造一批肉牛、肉羊养殖大县,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牛羊养殖基地。将肉牛保险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畴,建设肉牛标准化屠宰场,培育打造江西肉牛品牌。实施奶业振兴整县推进行动,提升智能化养殖水平,打造休闲观光牧场。
(三)家禽提质增效工程
加强地方家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建立健全家禽良繁体系,培育家禽新品种、新品系。以优质地方肉鸡和水禽为重点,提升崇仁麻鸡、宁都黄鸡、泰和乌鸡等地方鸡产业集群和“沿江环湖”特色水禽养殖基地,培育宜春、赣州富硒蛋鸡和资溪白羽肉鸡等特色养殖基地。着力培育家禽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家禽屠宰加工,加快推进集中屠宰、冷链流通、冰鲜上市,开发特色深加工产品,加强品牌培育和宣传推介,推动家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现代畜禽种业提升工程
全面开展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推动江西省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建设,新改建一批种质资源库(场、区)。开展种业联合攻关,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扶持种业企业发展,建设一批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和繁育基地,加强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一批畜禽新品种、新品系。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有效保护率超过70%,基本建成现代畜禽良繁体系,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
(五)动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
以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风险控制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加强动物保护能力建设,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和兽医公共卫生安全。
压实防疫主体责任。指导从业者改善动物防疫条件,健全防疫制度,落实免疫消毒、疫情报告等措施,提升防疫主体责任意识。加快推进强制免疫疫苗“先打后补”改革,到2023年,实现规模养殖场“先打后补”全覆盖。
强化疫情监测预警。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分病种设立18个省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加强10个国家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建设,配足充实兽医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一支流行病学调查专业队伍。加强应急处置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各级负责原则,加强省市县三级动物防疫物资应急储备库建设,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应急处置保障体系。推进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净化示范场和无疫小区建设。
加强动物检疫监督。加强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动物防疫检查站、动物检疫申报点、动物运输指定通道建设,全面推进动物检疫无纸化出证,推进养殖场、屠宰场和贩运户赋码工作,实现“一场一码”,强化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
加强兽医实验室建设。继续实施基层兽医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做到畜禽主产县全覆盖,扩建和改建县级兽医实验室,完善乡镇动物防疫检疫服务机构设施设备。
加强兽医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官方兽医五年培训计划,开展执业兽医、乡村兽医专业素质再教育工作,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兽医向执业兽医发展,促进城乡兽医资源有序流动。推进实施动物防疫专员特聘计划。创新兽医社会化服务,鼓励龙头企业、动物诊疗机构及其他市场主体开展专业技术服务。
(六)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质工程
促进种养结合。坚持种养结合,统筹考虑种养布局和规模。持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大力推广节水节料、高床漏粪、自动清粪、生物发酵等先进工艺、技术、装备。因地制宜推广“畜-沼-果(菜、稻、草)”等农牧结合和第三方集中处理模式,促进粪肥就近就地还田合理利用,巩固和提升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质量。
强化服务监管。按照“谁产生、谁负责”原则,严格落实养殖场(户)主体责任。指导养殖场(户)建立粪污处理和利用台账,种植户建立粪肥施用台账,培育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养殖场(户)付费处理、种植户付费用肥,健全覆盖各环节的全链条管理体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禽养殖业发展,完善农业农村部门业务指导与生态环境部门监督执法协同机制,加强日常监管。
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优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规划布局,完善病死畜禽转运中心和乡镇暂存点建设,健全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全省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七)畜禽屠宰行业转型升级工程
优化产能布局。坚持屠宰与养殖布局相匹配,引导优势屠宰产能向养殖集中区布局,实现畜禽就近屠宰加工。优化畜禽养殖屠宰加工产业链,支持大型养殖企业、屠宰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开展养殖、屠宰、加工、流通、销售一体化经营。
推进转型升级。支持和引导畜禽屠宰企业完善屠宰加工、检验检测、冷链运输、清洗消毒、质量追溯、环境保护等设施设备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生产工艺先进、质量管控体系完备、防疫及环保设施健全、企业管理规范的标准化屠宰加工企业,创建一批部级和省级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厂。加大对屠宰加工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把屠宰加工作为我省农产品加工优先发展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促进冷链发展。加快肉品冷链配送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覆盖屠宰加工、储运运输及肉品销售整个环节的冷链,引导和支持肉品冷链配送设施和冷鲜肉配送点建设,提升流通效率,拓展销售网络。
(八)绿色健康安全养殖工程
做强现代饲料工业。立足现有饲料饲草资源和畜牧产业结构,服务全省畜牧业发展需要。突出供给结构优化,开展省内饲料资源调查,多渠道开发饲料原料,提高饲料原料保障能力,稳定猪饲料、家禽饲料产量。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发展宠物饲料、牛羊精补饲料。合理开发天然牧草资源,大力发展优质牧草种植,推行草田轮作,增强饲草料供应能力。鼓励重点龙头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加强资源整合,组织联合攻关,开发生物饲料产品,研发推广新型无抗日粮和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推动饲料生产专用化、自动化、智能化、高效低耗、绿色环保、安全卫生。
推动兽药产业转型升级。严格执行新版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引导中小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形式扩大企业规模,提升兽药供应保障能力,淘汰落后产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建设企业间、院企间、校企间研究共享平台。优化兽药产业和产品结构,引导企业加快中兽药产业发展,加强中兽药饲料添加剂、安全新型兽药和新工艺研发,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品质创新,创响“好兽药、江西造”品牌。
推进投入品高效安全使用。强化宣传引导,加大兽药分类管理制度实施力度,规范兽用处方药使用行为。组织开展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监测,以药敏试验结果指导养殖科学用药。深入推进养殖环节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到2025年末,5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实施养殖减抗行动,总结推介一批减抗技术、模式和替抗产品。严格执行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开展豆粕减量替代配合饲料试点和低蛋白日粮和豆粕替代技术攻关,推动饲料中豆粕用量占比逐年下降。进一步完善兽药质量监督抽检、残留监控和风险监测工作机制,排查安全风险隐患,保障畜牧业绿色健康发展。
(九)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工程
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利用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畜牧产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完善数据监测网络,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技术,打造省级畜牧兽医信息平台,纵向对接直联直报、兽医卫生综合信息平台等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信息管理平台,横向对接赣服通、江西政务服务网等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大数据互联互通,实现畜牧业信息资源有效整合、监测监管一体化闭环管理和一体化政务服务,不断提升行业监管与服务水平。推动智慧畜牧业建设,大力支持智能传感器、智能化养殖装备、机器人、无人机等现代信息化技术装备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提高圈舍环境调控、精准饲喂、动物行为智能分析、疫病监测、畜产品质量追溯等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创建一批现代化智慧牧场。构建企业大数据平台,引导养殖场(户)建立健全电子养殖档案,利用物联网智能系统等实现畜牧业生产管理、兽医远程监管与智能预警,全面推行信息直联直报。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生猪稳产保供领导小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领导小组组织协调作用,协同推进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形成工作合力。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生产主体责任,将稳定生猪等重要畜禽产品生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重点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强化绩效考核评价。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形成沟通顺畅、配合有力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二)加大政策支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切实抓好支持畜牧业发展的用地、财政、环保、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落地见效。实施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动物防疫补助、信贷支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性保险等政策,深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牛羊产业发展等项目实施,不断完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创新金融支持畜牧业新产品、新模式,探索活体、期货仓单等抵质押贷款新机制。全面落实畜牧业保险政策,做到应保尽保,积极探索“保险+期货”模式,提高畜禽生产风险保障能力。
(三)提高科技水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依托畜牧兽医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大型龙头企业的科研力量,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集中攻关研发,加强良种繁育、标准化规模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高效低残留兽用抗菌药替代产品、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等核心技术和设施装备研究,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基层畜牧兽医行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高素质农民等培训,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水平。
(四)强化法治保障。认真贯彻落实畜牧法和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等畜牧兽医法律法规,提高依法治牧、依法治疫水平。完成《江西省动物防疫条例》《江西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修订工作,不断完善地方畜牧兽医法规体系。加强对畜牧、兽医、饲料、兽药、屠宰等行业行政监管,组织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坚持问题导向,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整顿行业生产经营秩序。加强执法培训,推进行政监管与行政执法有效衔接,密切配合农业综合执法部门,严厉打击畜牧兽医领域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五)加强产业服务。大力发展兽医社会化服务,按照专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原则,鼓励养殖龙头企业、动物诊疗机构、第三方兽医实验室及其他市场主体成立动物防疫服务队、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机构,创建供给充足、灵活多样的兽医社会化服务方式。落实生产经营者动物防疫主体责任,推动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自主免疫,散养户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予以解决。强化产业协会服务职能,依托现代畜牧产业体系、行业协会等专家组,开展畜牧业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切实发挥其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企业交流、加快产业融合,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声明:
① 本网站所有原创/整理的文章、图表、数据、资料,版权均为食安通(www.eshian.com)所有,如需转载,须注明“来源:食安通(www.eshian.com)”,
② 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媒体的文章、图表等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需保留 “来源:XXX” (非食安通)。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6219-9800